2019年报内容

署长序言

二零一九年,食物环境卫生署秉持努力不懈的精神,积极保障食物安全,为香港市民提供清洁卫生的环境。

环境卫生

公众街市和熟食中心

政府现正推展七个新街市项目,包括在天水围、东涌市中心、将军澳、古洞北新发展区、东涌新市镇扩展区和洪水桥新发展区兴建公众街市,以及在天水围设立临时街市,这些项目处于不同的规划阶段。本署一直与相关部门合作兴建新街市,让市民在购买新鲜粮食方面有更多选择。由于兴建新街市需时,政府在二零一九年十月宣布在天水围天秀路公园旁的空地设立临时街市,让市民及早有多一个购买新鲜粮食的选择。为了尽量缩短在工地现场的施工期,临时街市采用「组装合成」方式建造。视乎实际进度,预计可于二零二零年年底完工启用。

此外,政府已预留20亿元推行为期十年的街市现代化计划,以提升公众街市的营运环境,惠及市民大众和租户。计划的首个项目为全面翻新香港仔街市。本署同时计划全面翻新另外三个街市(即杨屋道街市、牛头角街市和九龙城街市),以及为约10个街市进行小型翻新或改善工程。

公厕

本署持续推行公厕翻新计划,改善公厕设计及设施。翻新公厕时会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尽量加入方便使用的设施,包括感应式枧液器、感应式冲厕系统、电动干手机、以及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等。

二零一九至二零年度的《财政预算案》公布,政府会增拨约六亿元,由该年起计五年内分阶段为约240个本署管理的公厕展开翻新或优化工程,以改善公厕的设施和提高公厕的清洁卫生水平。年内,有49个公厕完成翻新或优化工程,包括15个设于主要旅游景点的公厕。

本署定期在使用率较高的公厕加强深层清洁服务,同时加强巡查及监察公厕的清洁工作,并致力研究引进新科技装置,以改善公厕的卫生情况。本署会在相关服务合约续约时,把深层清洁服务推展至所有公厕。

小贩管理

本署把435个空置固定小贩摊位重新编配,在二零一九年九月三十日至十月二十日接受申请,期间共收到14,126份申请,当中12,788份符合资格。本署其后进行电脑随机排序结合人手抽籤,以决定重新编配摊位的优次。截至二零二零年五月十一日,已被拣选的摊位有410个。

防治鼠患

食环署积极引进新科技以防治鼠患。自二零一九年四月起进行测试,以热能探测摄录机和夜视摄录机拍摄老鼠的影像,配以人工智能分析。本署会扩大热能探测摄录机的测试范围,加强监察鼠患,以及提升灭鼠行动的成效。

本港于二零一九年五月录得三宗人类感染大鼠戊型肝炎病毒个案,政府同月展开全城清洁运动。食环署联同其他部门加强防治鼠患工作,特别留意目标小区,包括后巷、食肆和公众街市,又为其他部门的防治鼠患工作提供技术支援。我们亦加强了公众教育和宣传。二零一九年,有关鼠患的检控个案和捕获的鼠只均有所增加。

防治蚊患

鉴于每月白纹伊蚊诱蚊产卵器指数上升,政府在二零一九年四月展开全港密集式防蚊灭蚊行动。有赖各部门多月来加强合作,共同防治蚊患,由二零一九年八月至年底,各监察地点的分区指數均没有录得超过20%的警戒水平。

绿色殡葬、坟场、火葬场及骨灰安置所

本署一直探讨各种可行的方法,以增加公众骨灰安置所设施,并推广绿色殡葬。

本署于二零一九年一月二十二日设立绿色殡葬中央登记名册。截至二零一九年年底,已有逾3,400名市民登记。我们亦在新葵涌纪念花园附近设置电子屏幕,鼓励及方便市民以电子方式悼念先人。

本署首个可供安放流产胎的设施“永爱园”设于粉岭和合石,于二零一九年四月正式启用。该处环境优美静谧,提供300个安放位置,而该设施命名为“永爱园”,更象征永远的关怀和爱护。

本署由二零一九年五月中开始接受新建的可续期骨灰龛位编配申请,屯门曾咀灵灰安置所和湾仔黄泥涌道灵灰安置所分别提供约21,000个和850个可续期骨灰龛位。搅珠和电脑抽籤于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四日举行。

私营骨灰安置所发牌委员会发出了四个私营骨灰安置所牌照、原则上同意了两宗牌照申请和一宗暂免法律责任书申请,并拒绝了15组指明文书申请。

食物安全

非洲猪瘟

政府年内致力在不同层面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政府考虑了本地及海外专家的意见,在活猪业界支持下,实施俗称“日日清”的安排,即所有运到屠房的活猪会在一天内屠宰。在这项新安排下,屠房内不同位置的猪栏每日均可清空,以进行彻底清洁消毒。本署会继续与香港海关合作,加强执法行动,打击非法进口生肉活动。

食物监测和风险评估

本港的食物安全一直维持在高水平。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在食物供应流程的每个阶段(即进口、制造以至批发和零售)都会抽取样本进行检测。年内,食安中心共检测约66,000个食物样本,包括进行微生物检验、化学分析及辐射水平检测,评估是否符合法定标准和标籤规定,整体合格率为99.8%,与近年情况相若。

二零一九年,食安中心公布了多项风险评估研究的结果,包括“本港市面出售水产中的有机锡化合物”、“食物中的柄曲霉素”、“调制茶类饮品的糖含量及能量值”,以及“本地食物中之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含量”。

食物贸易商入门网站

食安中心透过资讯科技改善运作模式,支援前线同事的工作,并强化中心在食物进口管制方面的能力,自二零一九年十二月起分阶段推展食物贸易商入门网站(入门网站)。入门网站是食安中心与食物商的一站式电子沟通平台。透过该网站,食物商可按法例要求完成食物进口商或分销商登记,随时提交进口许可证和进口准许的申请,以及记录进口食物批次抵港的资料。食安中心也可利用入门网站,为食物进口商提供食物安全和进口管制的资讯。

随着入门网站投入服务,食安中心实行多项便利措施,包括采用较简便的进口许可证及进口准许式样和申请表,以及延长进口签证办事处处理网上申请进口许可证的运作时间等。食物贸易商亦可在网上提出申请,免却亲身到食安中心递交表格。

食物安全标准及食物安全管制

《2018年食物搀杂(金属杂质含量)(修订)规例》(《修订规例》)已于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一日生效。该条例所作的修订,旨在加强规管和订立新标准,以保障公众健康和提高规管工作的成效,并促使本港的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修订规例》把受规管金属污染物的数量由七种增至14种,而适用于不同食物和食物组别的金属污染物上限的数目则由19个增至144个。《修订规例》亦为个别食物和食物组别加入定义,同时为如何就干燥、脱水或浓缩处理的食物和复合食品应用有关上限订定原则。

风险传达

食安中心一年一度的重点活动二零一九年食物安全日于六月二日举行,主题为“安全食物齐选择 保障健康人人讚”。这项活动鼓励消费者与政府和业界协力确保食物安全,保障公众健康。透过掌握清晰可靠的资讯,消费者可了解食物带来的健康风险,从而选择安全和有益的食物。

食安中心在二零一九年十月二十二日为业界举办两年一度的食物安全研讨会,让政府与食物业人士就本港的食物安全议题交换资讯和意见,约有200名业界代表出席。研讨会环绕四大范畴,即食物规例及指引、管制措施及系统的执行、食物安全推广,以及制作安全又健康的食物。

为减少市民从膳食中摄入盐和糖,食安中心推行“全城减盐减糖”行动计划,与食物业界携手合作,为预先包装白方包及麦方包制定自愿减钠目标,以便利业界改良食物配方。

上文概述本署于二零一九年的工作。我感谢所有同事努力工作,克尽己任。我们会继续同心协力,为市民提供优质的市政服务。

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刘利群

最近修订日期:2023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