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于二零零六年成立,负责加强食物安全的规管,以提升市民对食物安全的信心。食安中心下设四个科别:风险管理科、风险评估及传达科、机构及系统管理科和行政科。
风险管理科是食安中心的执行单位,负责食物监测、处理食物事故包括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进口管制及签发出口证明书,以及活食用牲口的检验和测试等工作,以加强食物安全保障。风险评估及传达科则负责进行研究和发展,对某些类别的食物进行风险评估,就食物安全标准提供意见,以及发布食物安全信息。机构及系统管理科负责制定以资讯科技支援业务模式转变的长远策略,并订定有关重整业务流程、运作程序及资讯管理的策略性建议,以便开发可更有效支援数据分析及风险评估的电脑系统。行政科为食安中心提供行政支援。
食安中心设有九个组别,各有不同职责,包括食物监测和签发出口证明书、活食用牲口的进口管制、检验和测试、对某些类别的食物进行风险评估,以及发布食物安全信息。食安中心也负责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并就食物安全标准提供意见。
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本港的食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因此,管制进口食物是食安中心的重要工作。进口管制程序包括实施进口前发证制度、验证卫生证明文件,以及在各进口管制站进行监测工作。有关程序主要针对一些高风险类别的食物,例如野味、肉类、家禽、蛋类、奶类及冰冻甜点。
二零一九年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申请冷藏/冷冻(冰鲜)肉类及家禽进口证获批准的个案 | 103,521宗 |
申请进口野味、肉类、家禽及蛋类获批准的个案 | 3,351宗 |
申请进口奶类及奶类制品获批准的个案 | 459宗 |
申请进口冰冻甜点获批准的个案 | 463宗 |
文锦渡食品管制办事处检查运载蔬菜车辆的数目 | 11,839架次 |
为确保进口食物安全,食安中心其中一项日常工作是与各国驻港领事馆、内地及海外的食物主管当局、进口商、香港海关及其他有关机构保持密切联络。
日本食品进口本港的管制措施
食安中心由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中午十二时起调整对日本食品进口本港的管制措施。根据《更改食物安全命令》,进口商可从日本茨城、栃木、千叶及群马四个县进口蔬菜、水果、奶和奶类饮品及奶粉,但每批进口相关食品必须附有由日本农林水产省签发的辐射证明书,指明食品来自的县份,以及证明有关食品的辐射水平并没有超出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指引限值。此外,有关出口商必须持有及提供由农林水产省签发的有效出口商证明书,证明有关出口商向本港出口的该等食品在日本均可供销售(即该等食品的辐射水平已符合较食品法典委员会指引限值更严格的日本限值),且就辐射防护而言适宜供人食用。对福岛县上述产品的进口禁令则仍然有效。
食物监测及食物投诉处理
为确保本港的食物可供安全食用,食安中心持续进行监测和检测食物,并采取执法行动。食安中心在食物供应流程的每个阶段(即进口、制造、批发和零售)都会抽取样本进行检测。
二零一九年,食安中心共检测了约66,000个食物样本,按人口计算,约每1,000人抽查九个样本。
食安中心对食物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化学分析及辐射水平检测,以评估食物是否符合法定标准和标籤规定。
文锦渡食物化验室专责对从内地进口的新鲜农产品进行快速和全面检测,提供的化验服务分为三类:
- 检测新鲜蔬菜和水果是否含有除害剂残余,包括水胺硫磷、甲胺磷和其他有机磷类除害剂、氨基甲酸酯类除害剂和拟除虫菊酯类除害剂。
- 检测未经加工的奶类是否含有兽药残余,包括氨基糖类苷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氯霉素、头孢噻呋、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多肽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人造激素、四环素类药物和甲氧芐氨嘧啶。
- 检测从内地进口的未经加工奶类和经巴士德消毒的奶类样本是否含有三聚氰胺。
食安中心会针对不合格的监测结果采取执法行动。除评估某些食物的风险和制订食物安全策略外,还会定期检讨和分析食物监测计划收集所得的数据,以便进行专题研究。
二零一九年,食安中心共处理5,126宗食物投诉。
二零一九年食物监测计划的统计数字
(甲) 食物样本测试及检验
测试及检验 | 数目 # | 百分率 # |
---|---|---|
化学测试 | ||
化验样本 | 44,754个 | -- |
合格的样本 | 44,660个 | 99.8% |
微生物检验 | ||
化验样本 | 16,838个 | -- |
合格的样本 | 16,818个 | 99.9% |
辐射水平测试 | ||
化验样本 | 4,577个 | -- |
合格的样本 | 4,577个 | 100% |
# 不包括在二零一九年检测辐射水平的97,052个日本进口食物样本。
(乙) 就食物标籤采取执法行动
检查食物标籤数目 | 55,104个 |
提出检控数目 | 113宗 |
食物事故处理
食安中心每天监察本地和海外的食物事故。年内,食安中心透过食物事故监测系统侦察到约2,040宗食物安全事故。一旦发现食物事故,食安中心会考虑多项因素,包括对消费者构成的风险、本港的规例,以及问题食品有否在本港出售,以决定最恰当的风险管理行动。
此外,食安中心会就食物事故与有关的卫生当局、进口商及分销商联络。如有需要,会采取相应行动,例如要求业界停售有关食品、适时进行食品测试、向相关业者发出警告,以及指令回收所涉食品等。食安中心会向业界发出快速警报,通知他们最新的情况。如食物事故对本港市民健康构成重大影响,食安中心会发出新闻公报,向消费者提供建议。如市民可通过网购、旅游或其他个人原因取得相关食品,食安中心会在其网站发出"食物事故报表"。二零一九年,食安中心就食物事故共发出91则业界警报和95则新闻公报,并发出134份食物事故报表。
风险管理组辖下的食物事故应变及管理小组由医生和护士组成。该小组与卫生防护中心合作,联手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及由食物传播的疾病,研究食物中毒的原因,并协助追查有问题食物的来源。此外,小组会向负责处理食物的人员讲解食物、个人及环境卫生的知识。在二零一九年,小组就发生食物事故的食物业处所进行了大约260次造访及调查,发现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和诺如病毒。食物中毒事故最常见的三个成因,依次为食物未经彻底煮熟、熟食受到生的食物污染及食物贮存温度不当。
食物安全条例的执行情况
《食物安全条例》(第612章)于二零一二年二月一日全面实施,以加强监管食物安全,保障市民健康。该条例引入食物追踪机制,有助政府在处理食物事故时更有效追踪食物来源,并迅速采取行动。食物追踪机制包括设立食物进口商和食物分销商登记制度,以及规定备存食物进出纪录两个部分。除已根据《食物安全条例》附表1所列的其他条例登记或取得牌照的食物进口商和分销商外,所有食物进口商和分销商均须向食环署登记。该条例又赋权食环署署长作出食物安全命令,禁止进口和供应问题食物,并命令回收该等食物。截至二零一九年年底,已登记食物进口商有10,696个,已登记食物分销商则有9,286个。
食物贸易商入门网站
为透过资讯科技改善食安中心的运作模式,支援前线同事的工作,并强化中心在食物进口管制的能力,机构及系统管理科分阶段推展食物贸易商入门网站。该入门网站是食安中心与食物贸易商之间的一站式电子沟通平台。透过网站,食物贸易商可按照法例要求完成食物进口商或分销商登记,随时提交进口许可证和进口准许的申请,以及记录若干进口食物批次抵港的资料。食安中心也可利用入门网站,与食物进口商交流食物安全和进口管制的资讯。
入门网站已分阶段投入服务,在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先行推出食物贸易商网上登记服务,供食物贸易商开立使用者帐户,以接收有关食物安全及进口管制通知的电子信息,并在网上进行多项工作,例如提交登记续期申请和更新登记资料。入门网站的功能将于二零二零年三月进一步提升,提供网上申请肉类及家禽进口许可证和野味、肉类(包括违禁肉类)及家禽进口准许的服务。
进口野味、肉类、家禽及蛋类规例
经修订的《进口野味、肉类、家禽及蛋类规例》(第132AK章)(《规例》)由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五日开始生效,藉以规管蛋类进口,加强保障香港免受禽流感威胁。
鉴于来自受感染禽鸟的蛋可能含有禽流感病毒,政府透过规管禽蛋进口,加强防控禽流感,进一步保障市民的健康,这做法与国际间的规管安排一致。
在有关规管安排下,任何人除非能出示食环署署长认可的来源地发证单位所发出的卫生证明书,证明有关禽蛋适宜供人食用,并已向食环署提供相关的禽蛋入口资料,让食安中心能够追踪禽蛋的实际进口情况和进行抽查,从而获得食环署卫生主任的书面准许,否则不可把禽蛋输入香港。完全煮熟的禽蛋或配料包括禽蛋的合成食物,则不包括在规管范围内。
《规例》实施后,违例者最高可判罚款五万元及监禁六个月。
活食用牲口的食物安全管制
兽医公共卫生组和屠房(兽医)组主要负责对公众健康有影响的活食用牲口的进口管制,以及监测牲口是否患病。
为落实"由农场到餐桌"的概念,食安中心的兽医人员会巡查输港食用牲口的注册农场,以了解农场的饲养守则。二零一九年,兽医公共卫生组巡查了内地45个注册及备案农场和33间加工厂,当中包括家禽农场、猪场、牛场,以及食用水产养殖场。
二零一九年检验的本地和进口食用牲口数目
牲口类别 | 已检验的牲口数目(在屠房进行检验) | 已核实的动物卫生证明书数目 |
---|---|---|
猪 | 952,681头 | 21,902份卫生证明书及 9,649份本地猪只入场许可证 |
牛 | 15,295头 | 1,506份卫生证明书 |
羊 | 1,594头 | 15份卫生证明书 |
进行违禁及受限制化学物测试的食用牲口尿液样本数目 |
30,137个 |
《公众卫生(动物及禽鸟)(化学物残余)规例》禁止使用某些化学物(包括盐酸克仑特罗),并限制食用牲口体内某些化学物的残余量。二零一九年,没有猪只的尿液样本验出含违禁化学物。年内,食安中心在屠房共收集了7,250个食用牲口的组织、血液及拭子样本,以测试牲口体内的兽药残余和监测牲口是否患病,当中有两个组织样本验出含有受限制化学物。
检疫侦缉犬小组负责在各陆路边境管制站打击非法进口生肉及蛋类活动,包括透过入境的旅客及货车非法携带和运载入境。由于来历不明的肉类及蛋类可能含有经接触或动物传染的病原体(例如O157型大肠杆菌和禽流感病毒),小组须防止该等食品输入香港,以保障市民健康。现时小组有七只检疫侦缉犬。
在动物源性食品出口方面,食安中心在二零一九年共签发1,397份兽医卫生证明书,涉及的食品包括鸡粉、雪糕、月饼、中式点心、奶类饮品和即食面,总值达11.28亿元。这些食品输往内地、澳洲、比利时、加拿大、澳门、新西兰、荷兰、新加坡、英国和美国。
风险评估
在以风险为本的食物安全管制模式中,风险评估可作为风险管理及风险传达的科学依据。风险评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有系统地评估和分析食物源性危害对人体健康构成的不良影响及其严重程度。一般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确定食物危害、分析危害的特征、评估市民受影响的程度,以及分析食物风险的特征。
食安中心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包括调查、研究计划和文献研究。此外,食安中心每天监察和评估在本港和外地发生的食物安全事故及有关事宜,以便迅速和主动采取措施,防止市民的健康受到危害。
风险评估研究
二零一九年,食安中心公布了多项风险评估研究的结果,包括"本港市面水产中的有机锡化合物"、"食物中的柄曲霉素"、"调制茶类饮品的糖含量及能量值",以及"本地食物中之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含量"(后两项研究由食安中心与消费者委员会合作进行)。此外,食安中心在其网站发布了以"水产中的有机锡化合物"为题的《风险简讯》,向市民提供相关食物风险的资料。
食物消费量调查
市民的饮食习惯会随时间转变,食物消费量数据须不时更新,为此,食安中心委讬一家研究公司进行第二次全港性食物消费量调查。调查的主要访问工作于二零一八年四月展开,并在二零一九年继续进行。调查结果能提高评估食物风险的能力,并有助日后进行总膳食研究。
营养标籤
食安中心推行营养资料标籤制度,以帮助消费者选择较健康的食物,鼓励食物制造商提供符合营养准则的食品,以及规管有误导或欺诈成分的营养声称。该标籤制度自二零一零年七月一日实施至今,一直运作畅顺。
为协助业界及化验服务机构了解和遵守营养资料标籤制度,食安中心为业界提供网上资源(包括技术指引、业界指引、常见问题和营养标籤计算器等)、电话热线和支援热线服务。食安中心于九月举办了二零一九年度节令食物营养标籤工作坊,提醒售卖节令食物的业界遵守有关规定。
根据小量豁免制度,预先包装食物如每年的销售量不超过30,000件,而且没有在标籤上或其宣传品中作出营养声称,可获豁免遵从《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籤)规例》(第132W章)订明的营养标籤规定。截至二零一九年年底,有13,271款食品获得豁免。推广营养标籤已成为食安中心恒常公众教育计划的一部分。
《2014年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籤)(修订)(第2号)规例》规管婴儿配方产品的营养成分组合,以及婴儿配方产品、较大婴儿及幼儿配方产品和预先包装婴幼儿食物的营养标籤。婴儿配方产品的营养成分组合及营养标籤规定在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三日实施。至于较大婴儿及幼儿配方产品和预先包装婴幼儿食物的营养标籤规定,则于二零一六年六月十三日实施。
为加强保障36个月以下婴幼儿的健康,以及有效规管配方产品及预先包装婴幼儿食物的营养和健康声称,政府现正因应公众谘询所收集的意见、最新的国际发展,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制订规管这些产品的营养和健康声称的立法建议。
营养资料查询系统
营养资料查询系统是一个网上资料库,储存超过7,500款公众关心和感兴趣食品的营养素资料(包括能量资料和20多种营养素资料),免费供市民检索。这个查询系统设有两项功能:"食物营养搜寻器"可供浏览或检索个别食物或营养素的资料,而"食物营养计算器"可根据系统的数据,估计从选定食物摄取的营养素分量。查询系统提供的资料只供个人参考,以协助使用者选择有益健康的食物,不得作商业用途。
食物安全标准
厘定食物安全标准是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在订定本港新的食物安全标准时,食安中心主要参考食品法典委员会订定的国际食物标准,以及国际认可机构的科学评估结果。这些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世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世卫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以及粮农组织/世卫农药残留联席会议。
《2018年食物搀杂(金属杂质含量)(修订)规例》已于二零一九年十一月一日实施。该规例更新食物中金属杂质含量的标准,藉着修订条文,加强规管和订立新标准,以保障公众健康和提高规管工作的成效,并促使本港的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食安中心在《修订规例》实施前为业界和其他相关持份者举办一系列技术会议,并已编制指引供业界参考。
为协助本地业界在煎炸食物时能确保食物安全及提升食物品质,食安中心委讬了本地大学进行研究,并编制《使用煎炸油业界指引》。该指引已于二零一九年十月颁布。
风险传达
就保障食物安全而言,与持份者保持有效沟通至为重要。食安中心以风险分析的方法监管食物安全,并明白双向沟通,以及食物业界、市民、政府三方合作,是确保本港食物安全的关键。风险传达组为有关各方提供一个联络点,透过不同形式的互动论坛、平台和活动,让业界和市民积极参与食物安全的工作。
业界谘询论坛在二零零六年七月首次召开,现已成为食安中心与业界就食物安全的最新资讯、意见和发展互相交流的重要平台。谘询论坛每年举行四至六次,以收集业界对食物安全事宜、食物安全监管措施和风险传达活动的意见。至于消费者方面,食安中心与消费者联系小组合作,收集市民对食物安全事宜的意见及建议。联系小组的成员全属自愿参与,他们不时与食安中心举行不同形式的会议,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途径,协助食安中心制订风险传达策略。随着社交媒体的通讯方式日渐流行,联系小组已开始利用WhatsApp广播功能向成员发放食物安全信息,以便成员与亲友分享有关资讯。
为协助市民减少从膳食中摄入盐和糖,食安中心推行以"全城减盐减糖"为题的行动计划,透过不同媒介和宣传活动,强调减盐减糖的重要,并鼓励市民培养和实践健康的饮食习惯。除了电视宣传短片、电台宣传声带、传媒访问、单张、海报、网站、流动应用程式、巡迴展览、讲座和研讨会,食安中心分别于二零一五年及二零一八年开设"全城减盐减糖"Facebook专页和Instagram专页作宣传推广。食安中心亦推行预先包装食品「盐/糖」标籤计划,帮助消费者更易辨识低盐低糖的食品。此外,食安中心与业界携手合作,为预先包装白方包及麦方包制定自愿减钠目标,以便业界进行改良食物配方的工作。
食物安全日是食安中心一年一度的重点活动。本年的食物安全日于二零一九年六月二日举行,主题为"安全食物齐选择,保障健康人人讚"。当日安排了连串丰富节目,包括展览、嘉宾分享、表演和摊位游戏,以期鼓励公众多参与食物安全事宜。食安中心其后亦举办了一系列宣传活动,包括食物安全讲座,藉此提高公众和业界对食物安全的认识。
食安中心举办两年一度的食物安全研讨会,让政府与食物业界人士就本港重要的食物安全议题交换资讯和意见,以期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合作,进一步加强保障本港食物安全。二零一九年的食物安全研讨会环绕四大范畴,即食物规例及指引、管制措施及系统的执行、食物安全推广,以及制作安全又健康的食物,分12个专题进行讨论。
自二零零八年起,食安中心与食物业一直共同推展"食物安全'诚'诺",鼓励业界在日常运作中采取适当措施,承诺以食物安全为核心,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截至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底,共有五个食物业协会和934间持牌食物业处所签署该年的"食物安全'诚'诺"。已签署的食物业处所会展示"食物安全'诚'诺"证书和标贴,以资识别。至于"食物安全'诚'诺"下的"减盐、糖、油,我做!"计划,则已并入食物及卫生局在二零一九年新推出的"少盐、少糖、少 · 确幸"运动,以继续推广低盐低糖饮食。
食安中心自二零一零年十月起获指定为世卫食物中化学物风险分析合作中心,并于二零一八年十月再度获世卫指定为合作中心。食安中心作为世卫的合作中心,会继续推动公众健康工作,特别是区域层面的食物安全事宜,并支持世卫推行指定活动范畴内的活动。
风险传达组设有多项机制,适时主动向市民及业界提供食物安全资讯。食安中心透过"快速警报系统",迅速向业界发送电邮或传真,提供食物事故信息、相关建议及查询电话号码。遇有对市民健康有重大影响的食物事故,食安中心会在其网站和以电子方式发出食物警报,而网站的"食物事故报表"会提供对本港市民没有重大影响的外地食物安全事故资料。食安中心在其网站登载的《食物安全焦点》电子月刊,除报道本港和外地最新的食物安全事宜,以及所采取的相应行动外,还以专门而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各种食物危害及对市民构成的健康风险。此外,食安中心分别为市民和业界编制《食物安全通讯》和《食物业安全广播站》季刊,并透过Facebook和YouTube等社交媒体,提供食物安全和健康资讯。至于每两个星期发出的《食物安全电子信息》,可让订户得悉食安中心举办的活动,以及最新的食物安全资讯/报告。
食安中心为市民和业界制备各种宣传资料,包括指引、小册子、海报和展板,以及专题宣传品。市民如有需要,可联络风险传达组辖下的传达资源小组,有关人员会因应所需,在推广食物安全方面提供特定的支援。
二零一九年风险传达活动摘要
项目 | 2019年 |
---|---|
举办教育/宣传活动数目 | 16项 |
制作宣传资料数目 | 27份 |
参加公众教育/交流活动的总人数 | 126,681人次 |
处理公众查询数目 | 2,841宗 |
举办"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研讨会/工作坊数目 | 36个 |
追踪/订阅中心社交媒体专页的总人数 | 14,969人次 |
发出食物安全电子信息 | 24份 |
时令食品调查 |
---|
贺年食品 |
粽子 |
月饼 |
大闸蟹 |
腊味 |
盆菜 |
火锅 |
专项食品调查 |
---|
即食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 |
即食食物中的沙门氏菌 |
即食食物中的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 |
即食食物中的李斯特菌 |
即食食物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
以"食物安全重点控制"为本的食物安全计划
食安中心于二零一九年继续鼓励食物业界采纳食物安全计划。这项计划以"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为本,以积极方式确保食物安全。食安中心为特定行业,包括冰冻甜点供应商、盆菜供应商、安老院舍、学校与幼儿中心的膳食供应商,以及售卖烧味、供应饭盒、寿司、刺身、生蠔、生吃肉类和冰冻甜点的食物业处所,设计食物安全推广计划,并为有关行业和处所的管理人员及负责处理食物的人员举办工作坊与研讨会。
防治虫鼠
食环署是政府的防治虫鼠顾问,负责处理影响公众卫生的虫鼠问题。在防治虫鼠的工作上,本署采用综合方法,一方面善用除害剂,一方面持续改善环境卫生,同时参照世卫的最新建议,不断优化防治虫鼠的方法和技术。此外,本署与防治虫鼠业界紧密合作,互相交流意见,共同维持业界防治虫鼠工作的专业水平。
监控媒传疾病
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日本脑炎、基孔肯雅热、鼠疫、丛林斑疹伤寒、蚤传斑疹伤寒、斑疹热及汉坦病等媒传疾病,仍然威胁本港。本署与卫生署、渔农自然护理署及民政事务总署合作,预防和监控上述媒传疾病。本署接到媒传疾病的报告会立即展开调查,并采取适当的病媒防控措施。
蚊患的风险评估及监察
由于本港不断受到登革热的威胁,因此本署持续监察蚊子在社区及港口地区滋生的情况,并向有关方面和市民公布诱蚊产卵器指数,以推动市民参与防治病媒,同时提高他们对蚊患的警觉。由二零一八年七月开始,登革热病媒监察计划复盖的地点已增至57个。如分区白纹伊蚊诱蚊产卵器指数超逾10%,食环署便会为区内诱蚊产卵器收集的蚊子进行测试,以确定是否带有登革热病毒。在二零一九年,社区的平均诱蚊产卵器指数为5.1%。至于社区的每月白纹伊蚊诱蚊产卵器指数(每月指数)最高为16.0%(在六月份),而港口地区的每月指数最高为2.6%(在六月份),有关指数均与二零一八年的指数相约。为对付传播疟疾的蚊子,本署制订长期防治计划,在约600条溪涧进行防治工作。二零一九年,防治工作取得满意成果,本港并无疟疾传播。
食环署由二零一三年开始推行日本脑炎病媒监察计划,在元朗区选定地点监测三带喙库蚊的分布情况。有关计划在二零一五年十月扩展至七个不同地区,并在二零一八年进一步扩展至合共八个地区。二零一九年,共捕获1,243只三带喙库蚊,所有样本都没有发现带有日本脑炎病毒。
本署年内进行了847,088次巡查,发现及清除了65,795个蚊子滋生地方,并发出223封警告信及173张传票。对于任由蚊子在其处所滋生的人士,本署亦已采取法律行动,予以检控。
由于本港在二零一九年录得一宗本地登革热个案,本署增调多支灭蚊队伍持续进行灭蚊工作,四队防治虫鼠视察小组亦加强巡查建筑地盘及针对蚊子滋生地点采取执法行动。截至二零一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署根据《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第132章),就处所内发现蚊子滋生共提出173次检控,其中162宗个案涉及建筑地盘,11宗涉及其他处所。本署亦调拨额外资源进行全港密集式防蚊灭蚊工作,包括由二零一九年四月十五日起进行全城防蚊及灭蚊行动,以期抑制成蚊的数量,并杀灭可能已受感染的蚊子。本署每月于部门网页分三个阶段发放分区诱蚊产卵器指数,让公众知悉蚊患的最新情况,以便市民、相关政府部门和物业管理公司适时采取防蚊措施。此外,本署已加强宣传,提醒市民无论在任何季节也须注意防治蚊患。
灭蚊运动
二零一九年的跨部门灭蚊运动分三期进行,藉以加强灭蚊措施,并持续进行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醒市民清除蚊子滋生的地方。
鼠患的风险评估及监察
本署由二零零零年开始进行鼠患调查,以掌握鼠患情况。鼠患参考指数是以统计鼠饵被老鼠咬囓的百分率而得出。本署根据不同地点在不同时间录得的鼠患参考指数,评估有关地点的鼠患情况,从而迅速采取相应行动,防止鼠只大量繁殖。二零一九年,本港的整体鼠患参考指数为4.2%,显示鼠患情况大致受控。
本署定期进行巡查和灭鼠工作,以防治鼠患。年内共处理11,329宗鼠患个案,发出90封警告信,以及收集53,986只死老鼠(捕获23,727只和毒杀30,259只),并堵塞超过12,963个鼠洞。
此外,本署在各海旁区及口岸区进行鼠蚤调查,以评估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二零一九年,各海旁区及口岸区的整体鼠蚤指数分别为0.17及0.57。本署亦在屋邨/屋苑外围进行鼠蚤调查,整体的鼠蚤指数为0.04。(注:世卫指出,鼠蚤指数高于1的国家或地区如出现鼠疫杆菌,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会较高。)
灭鼠运动
除了例行的防治鼠患工作外,本署每年均会举办跨部门全港灭鼠运动,透过不同途径,包括专题讲座和展览,推动市民参与防治鼠患。此外,本署于二零一九年五月和十一月在各区进行两轮目标小区灭鼠行动,每轮行动为期八星期。其间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加强各目标小区的灭鼠工作、洁淨服务及执法行动,以杜绝鼠患。防治鼠患特别行动取得显着的成效。
鉴于食肆不当处理厨余及在后巷不当处理食物是引致鼠患的主要原因,本署特别针对食肆此违规情况,自二零一九年五月二十日起展开特别行动,加强执法及深化目标小区灭鼠行动的成效。
就市民关注公共屋邨的鼠患问题,食环署与房屋署进行联合巡查,并就防治鼠患向他们提供专业意见及技术指导,又协助房屋署在有鼠患的公共屋邨进行防治鼠患的工作。
防治虫鼠方面的科技应用
本署积极研究及测试不同技术,以提升对蚊患和鼠患的监察工作。在登革热病媒监察方面,本署已就改善诱蚊产卵器的设计进行研究,以取得有关白纹伊蚊数量的数据。另外,我们又测试了一款新型捕蚊器,利用成蚊作杀虫剂的载体,使水体中的孑孓不能发育为成蚊。测试结果显示,新型捕蚊器能有效减低成蚊密度。我们已于恒常灭蚊工作中应用该捕收器,并已提议其他政府部门在其管辖范围内使用这款捕蚊器,以抑制成蚊的密度。
在防治鼠患方面,本署进行可行性测试,使用夜视和热能探测镜头摄取录像,配以人工智能技术,以监察老鼠的活动范围。初步测试结果显示,两种科技均可有效监察老鼠活动。本署会扩展热能探测镜头的测试范围,以便就鼠患和有效的灭鼠行动制订量化指标。
机场的病媒监察工作
香港国际机场客货运量庞大,驰名国际。为确保机场没有登革热和鼠疫病媒,本署一向按照国际卫生规例的规定,在机场设立多个监测站。二零一九年,本署共进行726次蚊患调查,每月白纹伊蚊诱蚊产卵器指数持续低于1.0%,而鼠蚤调查录得的鼠蚤指数则为零。
跨境合作
疾病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因此广东、珠海、深圳、澳门及香港已建立紧密的联系,防控疾病及病媒。除高层管理人员及专家透过会议定期沟通外,广东与香港亦推行了专家交流计划,以增进相互了解,加强专业交流和切磋。此外,有关当局更会定期交换港口地区的病媒监察资讯。
其他防治虫鼠工作
除蚊子和老鼠外,本署也对其他害虫,例如苍蝇、蚤、螨、蠓、蟑螂、蚁、黄蜂和蜱,进行防治工作。二零一九年,本署施用除害剂灭虫50,199次,并派员巡视垃圾收集站、后巷及卫生黑点,按需要喷洒杀虫剂和清除招惹苍蝇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