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报内容

第二章 - 食物安全及公众卫生计划

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于二零零六年成立,负责加强食物安全的规管,以提升市民对食物安全的信心。食安中心下设四个科别:风险管理科、风险评估及传达科、机构及系统管理科和行政科。

风险管理科是负责食物安全保障的执行单位,工作包括食物监测、执法行动、处理食物事故(包括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进口管制及签发出口证明书,以及活食用牲口的检验和测试等。风险评估及传达科是研究和发展单位,负责进行风险评估,就食物安全标准提供意见,以及向公众和食物业发布食物安全信息。机构及系统管理科负责制定以资讯科技支援业务模式转变的长远策略,并订定有关重整业务流程、运作程序及资讯管理的策略性建议,以便开发可更有效支援数据分析及风险评估的电脑系统。行政科为食安中心提供行政支援。

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我们的食物大部分来自香港以外的地区,因此,管制进口食物是食安中心的重要工作。

进口管制程序包括实施进口前验证制度、核实卫生证明文件,以及在各进口管制站进行监测工作。有关程序主要针对一些高风险类别的食物,例如野味、肉类、家禽、蛋类、奶类及冰冻甜点。

回到页首

二零二零年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申请冷藏/冷冻(冰鲜)肉类及家禽进口许可证获批准的个案 92,864宗
申请野味、肉类、家禽及蛋类进口准许获批准的个案 2,057宗
申请奶类及奶类制品进口准许获批准的个案 464宗
申请冰冻甜点进口准许获批准的个案 547宗
在食物管制站对运送食物的车辆进行重点检查 12,000架次

为确保进口食物安全,食安中心其中一项日常工作是与各国驻港领事馆、内地及海外的食物主管当局、进口商、香港海关及其他有关机构保持密切联络。

日本食品进口本港的管制措施

食安中心由二零一八年七月二十四日中午十二时起调整对日本食品进口本港的管制措施。根据《更改食物安全命令》,进口商可从日本茨城、栃木、千叶及群马四个县进口蔬菜、水果、奶和奶类饮品及奶粉,但每批进口食品必须附有由日本农林水产省签发的辐射证明书,指明食品来自的县份,以及证明有关食品的辐射水平并没有超出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指引限值。此外,有关出口商必须持有及提供由农林水产省签发的有效出口商证明书,证明该等向本港出口的食品在日本均可供销售(即该等食品的辐射水平已符合较食品法典委员会指引限值更严格的日本限值),且就辐射防护而言适宜供人食用。对福岛县上述产品的进口禁令则仍然有效。

回到页首

食物监测及食物投诉处理

为确保本港的食物可供安全食用,食安中心持续进行食物监测和检测,并采取执法行动。食安中心在食物供应流程的每个阶段(即进口、制造、批发和零售)都会抽取样本进行检测。

二零二零年,食安中心检测了约67,000个食物样本,比例为全港每1,000人约抽查九个样本。

食安中心对食物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化学分析及辐射水平检测,以评估食物是否符合法定标准和标籤规定。

文锦渡食物化验室专责对从内地进口的新鲜农产品进行快速和全面检测,提供的化验服务为:

  1. 检测新鲜蔬菜和水果是否含有除害剂残余,包括水胺硫磷、甲胺磷和其他有机磷类除害剂、氨基甲酸酯类除害剂和拟除虫菊酯类除害剂。
  2. 检测未经加工的奶类是否含有兽药残余和三聚氰胺,兽药残余包括氨基糖类苷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氯霉素、头孢噻呋、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多肽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人造激素、四环素类药物和甲氧芐氨嘧啶。

食安中心会针对不合格的监测结果采取执法行动。除评估某些食物的风险和制订食物安全策略外,中心还会定期检讨和分析食物监测计划收集所得的数据,以便进行专题研究。

二零二零年,食安中心共处理4,092宗食物投诉。

回到页首

二零二零年食物监测计划的统计数字

(甲) 食物样本测试及检验

测试及检验 数目 # 百分率 #
化学测试
化验样本 44,478个 --
合格的样本 44,416个 99.9%
微生物检验
化验样本 18,001个 --
合格的样本 17,964个 99.8%
辐射水平测试
化验样本 4,108个 --
合格的样本 4,108个 100%

# 不包括在二零二零年额外检测辐射水平的102,057个日本进口食物样本。

(乙) 就食物标籤采取执法行动

检查食物标籤数目 55,398个
提出检控数目 44宗

回到页首

食物事故处理

食安中心每天监察本地和海外的食物事故。年内,食安中心透过食物事故监测系统侦察到约2,010宗食物安全事故。食安中心会考虑多项因素,包括对消费者构成的风险、本港的规例,以及问题食品有否在本港出售,以决定最恰当的风险管理行动。

此外,食安中心会就食物事故与有关的卫生当局、进口商、分销商及零售商联络。如有需要,中心会采取相应行动,例如要求业界停售有关食品、适时进行食品测试、向相关业者发出警告,以及指令回收所涉食品等。食安中心会向业界发出快速警报,通知他们最新的情况。如食物事故对本港市民的健康构成影响,食安中心会发出新闻公报,向消费者提供建议。如市民可通过网购、旅游或其他个人渠道取得相关食品,食安中心会在其网站发出"食物事故报表"。二零二零年,食安中心就食物事故共发出100则业界警报和59则新闻公报,并发出215份食物事故报表。

风险管理组辖下的食物事故应变及管理小组由医生和护士组成。该小组与卫生防护中心合作,联手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及由食物传播的疾病,研究食物中毒的成因,并协助追查有问题食物的来源。此外,小组会向负责处理食物的人员讲解食物、个人及环境卫生的知识。二零二零年,小组就发生食物事故的食物业处所进行了265次造访及调查,发现最常见的病原体是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蜡样芽孢杆菌、金黄葡萄球菌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至于食物中毒事故最常见的三个成因,依次为熟食受到生的食物污染、食物受到食物处理人员污染及食物贮存温度不当。

回到页首

食物安全条例的执行情况

《食物安全条例》(第612章)由二零一二年二月一日起全面实施,以加强监管食物安全,保障市民健康。该条例引入食物追踪机制,有助政府在处理食物事故时更有效追踪食物来源,并迅速采取行动。食物追踪机制包括设立食物进口商和食物分销商登记制度,以及规定备存食物进出纪录两个部分。根据《食物安全条例》,除已按该条例附表1所列的其他条例登记或取得牌照的食物进口商和分销商外,所有食物进口商和分销商均须向食环署登记。该条例又赋权食环署署长作出食物安全命令,禁止进口和供应问题食物,并命令回收该等食物。截至二零二零年年底,已登记食物进口商有10,462个,已登记食物分销商则有8,660个。

回到页首

食物贸易商入门网站

食安中心善用资讯科技为前线同事的工作提供更佳支援、强化中心的食物进口管制能力,以及方便业界。为此,机构及系统管理科分阶段推展食物贸易商入门网站,在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先行推出食物贸易商网上登记服务,供食物贸易商开立使用者帐户,以接收有关食物安全及进口管制通知的电子信息,并在网上进行多项工作,例如提交登记申请、办理登记续期申请和更新登记资料。

入门网站的功能于二零二零年三月进一步提升,提供网上申请肉类及家禽进口许可证和野味、肉类(包括违禁肉类)及家禽进口准许的服务。虽然使用入门网站属自愿性质,但截至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底,超过90%的进口许可证及进口准许申请都是透过入门网站递交和获得批准。

入门网站在二零二零年九月推出新的网上服务,进一步扩阔功能,让奶类及冰冻甜点进口商可以电子方式申请进口准许和报告食物批次抵港。

回到页首

活食用牲口的食物安全管制

兽医公共卫生组和屠房(兽医)组主要负责活食用牲口的进口管制,以及对活食用牲口进行对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性的疾病监测。

为落实"由农场到餐桌"的概念,食安中心的兽医人员会巡查输出食用牲口到香港的注册农场,以了解农场的饲养守则。鉴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兽医公共卫生组在二零二零年改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内地53个注册及备案农场的最新情况。这些农场包括家禽农场、猪场、牛场,以及食用水产养殖场。

二零二零年检验的本地和进口食用牲口数目

牲口类别 已检验的牲口数目(在屠房进行检验) 已核实的动物卫生证明书数目
757,377头 17,108份卫生证明书及
10,962份本地猪只入场许可证
14,626头 1,460份卫生证明书
1,429头 13份卫生证明书

《公众卫生(动物及禽鸟)(化学物残余)规例》禁止使用某些化学物(包括盐酸克仑特罗),并限制食用牲口体内某些化学物的残余量。二零二零年,食安中心收集了32,208个食用牲口样本,以作兽药残余测试。年内,没有猪只的尿液样本验出含违禁化学物,但有四个组织样本验出含有受管制化学物。

检疫侦缉犬小组负责在各陆路边境管制站打击非法进口生肉及蛋类活动。这些食品是由入境旅客携带及货车运载入境。由于来历不明的肉类及蛋类可能含有经接触或动物传染的病原体(例如O157型大肠杆菌和禽流感病毒),小组须防止该等食品输入香港,以保障市民健康。现时小组有七只检疫侦缉犬。

在动物源性食品出口方面,食安中心在二零二零年共签发1,310份兽医卫生证明书,涉及的食品包括鸡粉、雪糕、月饼、中式点心、奶类饮品、即食面、肉类及家禽产品。这些食品输往内地、澳洲、比利时、加拿大、澳门、新西兰、荷兰、英国和美国。

回到页首

风险评估

在以风险为本的食物安全管制模式中,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及风险传达的科学依据。风险评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有系统地评估和分析食物源性危害可对人体健康构成的不良影响及其严重程度。一般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确定食物危害、分析危害的特征、评估市民受影响的程度,以及分析食物风险的特征。

食安中心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包括调查、研究计划和文献研究。此外,食安中心每天监察和评估在本港和外地发生的食物安全事故及有关事宜,以便迅速和主动采取措施,防止市民的健康受到危害。

回到页首

风险评估研究

二零二零年,食安中心公布了多项风险评估研究的结果,包括"食用油脂和婴儿配方奶粉中的缩水甘油酯"、"本地烧味卤味的钠含量",以及"本地蛋糕反式脂肪和糖含量",后两项研究由食安中心与消费者委员会合作进行。

食物消费量调查

市民的饮食习惯会随时间转变,食物消费量数据须不时更新,为此,食安中心进行第二次全港性食物消费量调查。调查的数据收集工作于二零一八年四月展开,在二零二零年二月完成,报告预计于二零二一年公布。这项调查的结果能提高评估食物风险的能力,并有助日后进行总膳食研究。

回到页首

营养标籤

为协助业界及化验服务机构了解和遵守营养资料标籤制度,食安中心为业界提供网上资源(包括技术指引、业界指引、常见问题和营养标籤计算器等)、电话热线和支援热线服务。食安中心于一月举办了"二零二零年度节令食物营养标籤工作坊",提醒售卖节令食物的业界遵守有关规定。

为加强保障36个月以下婴幼儿的健康,以及有效规管配方产品及预先包装婴幼儿食物的营养和健康声称,政府现正检视这些声称的规管方法,考虑的因素包括业界表达的意见、最新的国际指引、其他司法管辖区的规管方式,以及香港在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下的义务。

营养资料查询系统

营养资料查询系统是一个网上资料库,储存超过7,600款公众关心和感兴趣食品的营养素资料,包括能量资料和20多种营养素资料,免费供市民检索。这个系统设有两项功能:"食物营养搜寻器"可供浏览或检索个别食物或营养素的资料,而"食物营养计算器"可根据系统的数据,估计从选定食物摄取的营养素分量。查询系统提供的资料只供个人参考,以协助使用者选择有益健康的食物,不得作商业用途。

回到页首

食物安全标准

厘定食物安全标准是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在订定本港新的食物安全标准时,食安中心主要参考食品法典委员会订定的国际食物标准,以及国际认可机构的科学评估结果。这些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世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世卫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以及粮农组织/世卫农药残留联席会议。

《2018年食物搀杂(金属杂质含量)(修订)规例》已由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一日起全面生效,适用于所有类别的食物。该规例更新食物中金属杂质含量的标准,藉着修订条文,加强规管和订立新标准,以保障公众健康和提高规管工作的成效,并促使本港的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政府由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一日至二零二一年三月十五日就《食物内有害物质规例》的修订建议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公众谘询。修订建议旨在加强规管食物中的有害物质(包括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和霉菌毒素)。食安中心是按本港市民的膳食习惯进行风险评估,并检视了国际间的相关标准和做法,从而订定有关的修订建议。政府整合所接获的意见后,便会向立法会提出修订建议。

回到页首

风险传达

与持份者保持有效沟通,以及食物业界、市民、政府三方合作,是确保本港食物安全的关键。食安中心辖下设有传达资源小组,向市民和食物业界传达食物安全风险资讯。该小组的办事处设于钦州西街本署南昌办事处暨车房,提供有关推广食物安全的资料,并附设配备视听设施的展览厅和资料角。小组接受学校、社区中心和有兴趣的市民预约参观或参加食物安全讲座,以及申请借用教材、展板和视听资料。除支援食物安全风险传达的工作和活动外,小组还定期举办多项教育活动。年内,小组举办了76场研讨会、工作坊和不同类别的宣传活动,例如食物安全巡迴展览,对象是市民和选定的目标群体,包括食物处理人员、学生、长者和少数族裔人士。

为防止2019冠状病毒病散播,于二零二零年,风险传达组除常用的沟通渠道外,亦加强使用视像会议和网上工具传递风险资讯,以便业界和市民积极参与食物安全的工作。

2019冠状病毒病亦可能增加食用食物的风险,因此食安中心刊印了"有关预防2019冠状病毒病相关的食物安全建议及常见问题"和多篇特稿,在食物卫生、食品包装、购物时的社交距离等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指引。食安中心也为食物企业编印了多份相关建议,包括:(1) 《给食肆就预防2019冠状病毒病的食物安全与卫生建议》;(2) 《给食物送递商就预防2019冠状病毒病的注意事项》;(3) 《给冷冻食品处理人员就预防2019冠状病毒病的健康建议》;以及(4) 《预防2019冠状病毒病—在进口层面消毒冻房工作环境及食品包装的指引》。

为响应世界食品安全日,食安中心于二零二零年六月初以"食得安心:生冷食物要留神"为主题,展开为期一年的食物安全日活动。该项活动及连串相关的公众健康讲座和宣传活动介绍了多项提升食物安全的具体措施,对象为高危人士,包括幼童、长者、孕妇及免疫力弱人士。

配合《食物内有害物质规例》的修订建议,食安中心发布了取代"部分氢化油"和减少花生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业界指引。其他宣传渠道包括社交媒体平台、刊物、新闻简报会、业界和公众论坛。我们也安排了一连串会议,与业界及其他持份者讨论修订建议的技术事宜。

为协助市民减少从膳食中摄入盐和糖,食安中心推行以"全城减盐减糖"为题的行动计划,透过不同媒介和宣传活动,强调减盐减糖的重要,并鼓励市民培养和实践健康的饮食习惯。食安中心与食物业合作,为预先包装白方包及麦方包制订自愿减钠目标,以便业界透过改良食品配方,减低食物中的钠含量。一年过后,参与计划的面包店所制作的面包产品,钠含量均没有超出上限,这些产品的整体平均钠含量亦见下降。在二零二零年十二月,我们把减钠目标进一步推展至非预先包装白方包和麦方包。食安中心不但提供钠含量检定服务和制订标准操作程序以协助参与计划的面包店改良食品配方,更联同食物及卫生局以试办形式展开为期八个月的"少糖星期五"活动,推广低糖饮食文化。在活动期内,市民逢星期五在参与活动的茶饮店选购指定的减糖或无糖饮品,可享2元折扣优惠。

风险传达组还设有多项机制,适时主动向市民及业界提供食物安全资讯。食安中心透过快速警报系统,迅速向业界发送电邮或传真,提供食物事故信息、相关建议及查询电话号码。遇有对市民健康有重大影响的食物事故,食安中心会在其网站和以电子方式发出食物警报。上载于食安中心网站的《食物安全焦点》电子月刊,除报道本港和外地各项最新的食物安全事宜以及所采取的相应行动外,还以专业却又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各种食物危害及对市民构成的健康风险。此外,食安中心分别为市民和业界编制《食物安全通讯》和《食物业安全广播站》季刊,并透过Facebook和YouTube等社交媒体,提供食物安全和健康资讯。

二零二零年风险传达活动摘要

项目 二零二零年数字
举办教育/宣传活动数目 1项
制作宣传资料数目 25份
参加公众教育/交流活动的总人数 24,110人次
处理公众查询数目 2,858宗
举办"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研讨会/工作坊数目 13个
追踪/订阅食安中心社交媒体专页的总人数 19,971人次
发出食物安全电子信息 24份
时令食品调查
贺年食品
粽子
月饼
大闸蟹
腊味
盆菜
火锅
专项食品调查
即食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
即食食物中的沙门氏菌
即食食物中的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
即食食物中的李斯特菌
即食食物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回到页首

以"食物安全重点控制"为本的食物安全计划

食安中心于二零二零年继续鼓励食物业界采纳食物安全计划。这项计划以"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为本,以积极方式确保食物安全。食安中心为特定行业,包括盆菜供应商、安老院舍、学校与幼儿中心的膳食供应商,以及售卖烧味、供应饭盒、寿司、刺身、生蠔、生吃肉类和冰冻甜点的食物业处所,订出推广计划,并为有关行业和处所的管理人员及负责处理食物的人员举办工作坊与研讨会。

食安中心参照"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的原则,编订了《安全烹制蛋及蛋制品的业界指引》,协助减少由沙门氏菌引致的食源性疾病。为编制该指引,食安中心的食物安全重点控制小组到食肆进行实地视察,检查每个工作步骤,确保指引所载有关食材、制作方法和食物安全控制方面的资料均适用。

回到页首

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

食安中心自二零一零年十月起获指定为世卫食物中化学物风险分析合作中心。年内,食安中心继续发挥世卫合作中心的功能,推动公众健康工作,特别是区域层面的食物安全事宜,并支持世卫推行指定活动范畴内的活动。

回到页首

防治虫鼠

食环署是政府的防治虫鼠顾问,负责处理影响公众卫生的虫鼠问题。在防治虫鼠的工作上,本署采用综合方法,一方面善用除害剂,一方面持续改善环境卫生,同时参照世卫的最新建议,不断优化防治虫鼠的方法和技术。此外,本署与防治虫鼠业界紧密合作,互相交流意见,共同维持业界防治虫鼠工作的专业水平。

监控媒传疾病

香港需要提防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日本脑炎、基孔肯雅热、鼠疫、丛林斑疹伤寒、蚤传斑疹伤寒、斑疹热及汉坦病等媒传疾病。本署与卫生署、渔农自然护理署及民政事务总署合作采取适当的病媒防控措施,并会在接到媒传疾病的报告后立即展开调查。

回到页首

蚊患的风险评估及监察

由于本港不断受到登革热的威胁,因此本署持续监察本地登革热病媒蚊子在社区及港口地区滋生的情况。自二零二零年四月起,本署采用新设计的诱蚊器取代诱蚊产卵器,用以监察病媒蚊子,并向有关方面和市民公布从监察地区录得的诱蚊器指数和密度指数,以推动市民参与防治病媒,同时提高他们对蚊患的警觉。由二零二零年六月开始,登革热病媒监察计划复盖的地点已增至62个。如分区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超逾10%,本署便会为区内诱蚊器收集的蚊子进行测试,以确定是否带有登革热病毒。在二零二零年,社区的平均诱蚊器指数和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6.6%和1.3,显示在整个监察计划的复盖范围内,有6.6%地方发现白纹伊蚊的活动,而每个有白纹伊蚊的诱蚊器内平均收集到1.3只成蚊。社区的每月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每月指数)最高为18.1%(在六月份),而港口每月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最高为3.5%(在六月份),两者均与二零一九年的数字相若。为对付传播疟疾的蚊子,本署制订长期防治计划,在约600条溪涧进行防治工作。二零二零年,防治工作取得满意成果,本港并无疟疾传播。

本署由二零一三年开始推行日本脑炎病媒监察计划,在元朗区选定地点,监测三带喙库蚊的分布情况。有关计划在二零一五年十月扩展至七个不同地区,并在二零一八年进一步扩展至八个地区。二零二零年,共捕获1,408只三带喙库蚊,所有样本都没有发现带有日本脑炎病毒。

本署年内进行了820,324次巡查,发现及清除了69,771个蚊子滋生地方,并发出68封警告信及158张传票。对于任由蚊子在其处所滋生的人士,本署亦采取了法律行动,予以检控。

由于本港在二零二零年录得一宗本地登革热个案,本署增调多支灭蚊队伍持续进行灭蚊工作,四个防治虫鼠视察小组亦加强巡查建筑地盘及针对蚊子滋生地点采取执法行动。截至二零二零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署根据《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第132章),就处所内发现蚊子滋生共提出158次检控,其中154宗个案涉及建筑地盘,四宗涉及其他处所。本署亦调拨额外资源进行全港密集式防蚊灭蚊工作,包括由二零二零年四月十五日起进行全城防蚊及灭蚊行动,以期抑制成蚊的数量,并杀灭可能已受感染的蚊子。由二零二零年四月开始,本署每月于网页公布各个监察地区两个阶段的诱蚊器指数和密度指数,让公众知悉蚊患的最新情况,以便市民、相关政府部门和物业管理公司适时采取防蚊措施。此外,本署已加强宣传,提醒市民无论在任何季节也须防治蚊患。

灭蚊运动

二零二零年的跨部门灭蚊运动分三期进行,藉以加强灭蚊措施。相关的教育和宣传工作亦继续进行。

回到页首

鼠患的风险评估及监察

本署由二零零零年开始进行鼠患调查,以掌握鼠患情况。鼠患参考指数是以统计鼠饵被老鼠咬囓的百分率而得出。本署根据不同地点在不同时间录得的鼠患参考指数,评估有关地点的鼠患情况,从而迅速采取相应行动,防止鼠只大量繁殖。二零二零年,本港的整体鼠患参考指数为3.6%,显示鼠患大致受控。

本署定期进行巡查和灭鼠工作,以防治鼠患。年内共处理10,331宗鼠患个案,发出22封警告信,以及收集60,860只死老鼠(捕获28,872只和毒杀31,988只),并堵塞超过12,347个鼠洞。

此外,本署在各海旁区及口岸区进行鼠蚤调查,以评估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二零二零年,海旁区及口岸区的整体鼠蚤指数分别为1.05及0.37。鉴于海旁区指数相对较高,本署已即时将结果通知相关政府部门及持分者,并就防治鼠患及蚤患提供技术协助,以便即时采取防控措施。本署亦在避风塘及乡村进行鼠蚤调查,整体的鼠蚤指数为0.11。(注:世卫指出,鼠蚤指数高于1的国家或地区如出现鼠疫杆菌,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会较高。)

灭鼠运动

除了例行的防治鼠患工作外,本署每年都会举办跨部门全港灭鼠运动,透过不同途径,包括专题讲座和展览,推动市民参与防治鼠患。此外,本署于二零二零年五月和十一月在各区进行两轮目标小区灭鼠行动,每轮行动为期八星期。其间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加强各目标小区的灭鼠工作、洁淨服务及执法行动,以杜绝鼠患。防治鼠患特别行动皆取得成果。

鉴于食肆不当处理厨余及在后巷不当处理食物是引致鼠患的主要原因,本署特别针对食肆这种违规情况,在二零一九年五月至二零二零年二月期间进行特别行动,加强执法及深化目标小区灭鼠行动的成效。

就市民关注公共屋邨的鼠患问题,食环署与房屋署进行联合巡查,并就防治鼠患向他们提供专业意见及技术指导,又协助房屋署在有鼠患的公共屋邨进行防治鼠患的工作。

防治虫鼠方面的科技应用

本署积极研究及测试不同技术,以提升对蚊患和鼠患的监察工作。在登革热病媒监察方面,本署自二零二零年四月起采用新设计的诱蚊器,取代诱蚊产卵器进行登革热病媒监察,以取得有关白纹伊蚊密度的量化数据。

在防治鼠患方面,本署测试以热能探测摄录机摄取录像,配以人工智能技术,监察老鼠的活动范围。初步测试结果显示,这种技术可有效监察老鼠活动。本署已在目标小区灭鼠行动前后采用热能探测摄录机,以量化评估灭鼠行动的成效。

回到页首

机场的病媒监察工作

香港国际机场客货运量庞大,驰名国际。为确保机场没有登革热和鼠疫病媒,本署一向按照国际卫生规例的规定,在机场设立多个监测站。二零二零年,本署进行了700次蚊患调查,港口每月白纹伊蚊诱蚊产卵器指数1/港口每月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持续低于1.0%,而鼠蚤调查录得的鼠蚤指数则为零。

[1] 由于在二零二零年四月前以诱蚊产卵器监察病媒蚊子,在二零二零年一月至三月期间的指数为港口每月白纹伊蚊诱蚊产卵器指数。

回到页首

跨境合作

疾病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因此广东、珠海、深圳、澳门及香港已建立紧密的联系,防控疾病及病媒。虽然自二零二零年初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爆发后,粤港澳三地专家透过会议和交流计划进行的定期沟通因而暂停,但三地仍就港珠澳大桥交换监察结果,以更了解在各自管辖范围内的病媒分布情况。

回到页首

其他防治虫鼠工作

除蚊子和老鼠外,本署也对其他害虫,例如苍蝇、蚤、螨、蠓、蟑螂、蚁、黄蜂和蜱,进行防治工作。二零二零年,本署施用除害剂灭虫50,612次,并派员巡视垃圾收集站、后巷及卫生黑点,按需要喷洒杀虫剂和清除招惹苍蝇的物品。

回到页首

最近修订日期:2023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