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安全中心(食安中心)于二零零六年成立,负责加强食物安全的规管,以提升市民对食物安全的信心。食安中心下设四个科别:风险管理科、风险评估及传达科、机构及系统管理科和行政科。
风险管理科是保障食物安全的执行单位,工作包括食物监测、执法行动、处理食物事故(包括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进口管制和签发出口证明书,以及活食用牲口的检验和测试等。风险评估及传达科是研究和发展单位,负责进行风险评估,就食物安全标准提供意见,以及向公众和食物业发布食物安全信息。机构及系统管理科负责制定以资讯科技支援业务模式转变的长远策略,并订定有关重整业务流程、运作程序及资讯管理的策略性建议,以便开发可更有效支援数据分析及风险评估的电脑系统。行政科为食安中心提供行政支援。
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我们的食物大部分来自香港以外的地区,因此,管制进口食物是食安中心的重要工作。
进口管制程序包括实施进口前验证制度、核实卫生证明文件,以及在各进口管制站进行监测工作。有关程序主要针对一些高风险类别的食物,例如野味、肉类、家禽、蛋类、奶类及冰冻甜点。
二零二一年进口食物统计数字
申请冷藏/冷冻(冰鲜)肉类及家禽进口许可证获批准的个案 | 76,993宗 |
申请野味、肉类、家禽及蛋类进口准许获批准的个案 | 1,394宗 |
申请奶类及奶类制品进口准许获批准的个案 | 420宗 |
申请冰冻甜点进口准许获批准的个案 | 496宗 |
在食物管制站对运送食物的车辆进行重点检查 | 12,000架次 |
为确保进口食物安全,食安中心其中一项日常工作是与各国驻港领事馆、内地及海外的食物主管当局、进口商、香港海关及其他有关机构保持密切联络。
进口冷藏食品的2019冠状病毒病病毒检测
为配合政府防范2019冠状病毒病病毒透过进口冷藏食品传入的整体策略,食安中心自二零二零年年中起在进口层面抽取各类冷藏食品及其包装样本,进行预防性的2019冠状病毒病病毒检测。截至二零二一年年底,食安中心已检测超过25,000个来自60个国家/地区的冷藏食品及其包装样本。
日本食品进口本港的管制措施
食安中心对日本食品进口本港正采取管制措施。根据《更改食物安全命令》,从日本茨城、栃木、千叶及群马四个县进口的蔬菜、水果、奶和奶类饮品及奶粉必须附有由日本农林水产省签发的辐射证明书,指明食品来自哪个县,以及证明有关食品的辐射水平没有超出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指引限值。此外,有关出口商必须持有及提供由农林水产省签发的有效出口商证明书,证明该等向本港出口的食品在日本均可供销售(即该等食品的辐射水平已符合较食品法典委员会指引限值更严格的日本限值),且就辐射防护而言适宜供人食用。对福岛县上述产品的进口禁令则仍然有效。
因应行政长官在二零二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发表的《2020年施政报告》,政府由二零二一年一月一日起停止就进口本港的每批日本食品进行辐射检测,并按风险评估将有关检测纳入食安中心的恒常食物监测计划内,以利便贸易之余,同时确保食物安全。
食物监测及食物投诉处理
为确保本港的食物可供安全食用,食安中心持续进行食物监测和检测,并采取执法行动。食安中心在食物供应流程的每个阶段(即进口、制造、批发和零售)都会抽取样本进行检测。
二零二一年,食安中心检测了约66,300个食物样本,比例为全港每1,000人约抽查九个样本。
食安中心对食物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化学分析及辐射水平检测,以评估食物是否符合法定标准和标籤规定。
文锦渡食物化验室专责对从内地进口的新鲜农产品进行快速和全面检测,提供的化验服务为:
- 检测新鲜蔬菜和水果是否含有除害剂残余,包括水胺硫磷、甲胺磷和其他有机磷类除害剂、氨基甲酸酯类除害剂和拟除虫菊酯类除害剂。
- 检测未经加工的奶类是否含有兽药残余和三聚氰胺。兽药残余包括氨基糖类苷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氯霉素、头孢噻呋、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多肽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人造激素、四环素类药物和甲氧芐氨嘧啶。
食安中心会针对不合格的监测结果采取执法行动。除评估某些食物的风险和制订食物安全策略外,中心还会定期检讨和分析食物监测计划收集所得的数据,以便进行专题研究。
二零二一年,食安中心共处理5,260宗食物投诉。
二零二一年食物监测计划的统计数字
(甲) 食物样本测试及检验
测试及检验 | 数目 # | 百分率 # |
---|---|---|
化学测试 | ||
化验样本 | 46,184个 | -- |
合格的样本 | 46,108个 | 99.8% |
微生物检验 | ||
化验样本 | 15,667个 | -- |
合格的样本 | 15,645个 | 99.9% |
辐射水平测试 | ||
化验样本 | 4,498个 | -- |
合格的样本 | 4,498个 | 100% |
# 不包括在二零二一年检测辐射水平的9,452个日本进口食物样本。
(乙) 就食物标籤采取执法行动
检查食物标籤数目 | 55,196个 |
提出检控数目 | 72宗 |
食物抗菌素耐药性监测计划
政府推出《香港抗菌素耐药性策略及行动计划(2017-2022)》,胪列香港为控制日益严重的抗菌素耐药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和活动。食安中心在二零二一年完成一项先导调查,结果显示在851个生肉样本和304个即食食品样本中,验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性肠道杆菌的比率分别为79.8%和13.8%,验出耐碳青霉烯细菌(包括肠道杆菌、鲍氏不动杆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比率则分别为11.5%和1.6%。另外,没有任何食物样本验出耐万古霉素肠道链球菌。调查结果已上载至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网站,以供市民查阅。
食物事故处理
食安中心每天监察本地和海外的食物事故。年内,食安中心透过食物事故监测系统侦察到约2,200宗食物安全事故。食安中心会考虑多项因素,包括对消费者构成的风险、本港的规例,以及问题食品有否在本港出售,以决定最恰当的风险管理行动。
此外,食安中心会就食物事故与有关的卫生当局、进口商、分销商及零售商联络。如有需要,中心会采取相应行动,例如要求业界停售有关食品、适时进行食品测试、向相关业者发出警告,以及指令回收所涉食品等。食安中心会向业界发出快速警报,通知他们最新的情况。如食物事故对本港市民的健康构成影响,食安中心会发出新闻公报,向消费者提供建议。如果预期市民或会通过网购、旅游或其他个人渠道取得相关食品,食安中心会在其网站发出"食物事故报表"。二零二一年,食安中心就食物事故共发出93则业界警报和68则新闻公报,并发出196份食物事故报表。
风险管理组辖下的食物事故应变及管理小组由医生和护士组成。该小组与卫生防护中心合作,联手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及由食物传播的疾病,研究食物中毒的成因,并协助追踪问题食物的来源。此外,小组会向负责处理食物的人员讲解食物、个人及环境卫生的知识。二零二一年,小组就发生食物事故的食物业处所进行了241次造访及调查,发现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沙门氏菌、金黄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至于食物中毒事故最常见的三个成因,依次为熟食受到生的食物污染、进食生的食物及食物未经彻底煮熟。
食物安全条例的实施情况
在《食物安全条例》(第612章)下设有食物追踪机制,以便政府在处理食物事故时更有效追踪食物来源,并迅速采取行动。除已按该条例附表1所列的其他条例登记或取得牌照的食物进口商和分销商外,所有食物进口商和分销商均须向食环署登记。截至二零二一年年底,已登记食物进口商有10,775个,已登记食物分销商则有8,853个。该条例又赋权食环署署长作出食物安全命令,禁止进口和供应问题食物,并命令回收该等食物。
食物贸易商入门网站
食安中心善用资讯科技为前线同事的工作提供更佳支援、强化中心的食物进口管制能力,以及方便业界。为此,机构及系统管理科分阶段推展食物贸易商入门网站(入门网站),在二零一九年十二月先行推出食物贸易商网上登记服务,供食物贸易商开立使用者帐户,以接收有关食物安全及进口管制通知的电子信息,并在网上进行多项工作,例如提交登记申请、办理登记续期申请和更新登记资料。
自二零一九年十二月起,食安中心推出不同的网上服务,进一步增加入门网站的功能,而所有与进口相关的功能已于二零二一年五月全面推出。除了处理食物贸易商的登记和续期申请外,入门网站的服务范围亦涵盖食安中心签发的所有进口许可证和进口准许的申请,以及处理肉类、家禽、野味、蛋类、奶类和冰冻甜点批次和空运进口的其他类别食物批次抵港时的申报和放行事宜。
活食用牲口的食物安全管制
兽医公共卫生组和屠房(兽医)组主要负责活食用牲口的进口管制,以及对活食用牲口进行对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性的疾病监测。
为落实"由农场到餐桌"的概念,食安中心的兽医人员会巡查输出食用牲口到香港的注册农场,以了解农场的饲养守则。鉴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兽医公共卫生组在二零二一年改以问卷形式调查了内地62个注册及备案农场的最新情况。这些农场包括家禽农场、猪场、牛场、羊场,以及食用水产养殖场。
二零二一年检验的本地和进口食用牲口数目
牲口类别 | 已检验的牲口数目(在屠房进行检验) | 已核实的动物卫生证明书数目 |
---|---|---|
猪 | 901,716头 | 21,248份卫生证明书及 10,225份本地猪只入场许可证 |
牛 | 13,500头 | 1,401份卫生证明书 |
羊 | 1,730头 | 16份卫生证明书 |
《公众卫生(动物及禽鸟)(化学物残余)规例》禁止使用某些化学物(包括盐酸克仑特罗),并限制食用牲口体内某些化学物的残余量。二零二一年,食安中心收集了30,131个食用牲口样本,以作兽药残余测试。年内,没有猪只的尿液样本验出含违禁化学物,但有两个组织样本验出含有受管制化学物。
检疫侦缉犬小组负责在各陆路边境管制站打击非法进口生肉及蛋类活动。这些食品是由入境旅客携带及货车运载入境。由于来历不明的肉类及蛋类可能含有经接触或动物传染的病原体(例如O157型大肠杆菌和禽流感病毒),小组须防止该等食品输入香港,以保障市民健康。现时小组有七只检疫侦缉犬。
在动物源性食品出口方面,食安中心在二零二一年共签发1,521份兽医卫生证明书,涉及的食品包括鸡粉、雪糕、月饼、中式点心、奶类饮品、即食麫、肉类、家禽及水产。这些食品输往内地、澳门、澳洲、比利时、加拿大、新西兰、荷兰、新加坡、英国和美国。
风险评估
在以风险为本的食物安全管制模式中,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及风险传达的科学依据。风险评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有系统地评估和分析食物源性危害可对人体健康构成的不良影响及其严重程度。一般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确定食物危害、分析危害的特征、评估市民受影响的程度,以及分析食物风险的特征。
食安中心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包括调查、研究计划和文献研究。此外,食安中心每天监察和评估在本港和外地发生的食物安全事故及有关事宜,以便迅速和主动采取措施,防止市民的健康受到危害。
风险评估研究
二零二一年,食安中心公布了多项风险评估研究的结果,包括"食物中的六溴环十二烷"、"食物中的麦角生物碱"、"烧味长时间室温存放下的微生物质素",以及"本地素菜的钠、糖、脂肪含量及能量值"(此项研究由食安中心与消费者委员会合作进行)。
食物消费量调查
食物消费量资料(例如本港市民进食食物的种类和分量)对评估本地食物安全风险极为关键。食安中心完成了第二次全港性食物消费量调查,得出本港18岁或以上人口的最新食物消费量数据。调查报告已上载至中心的网站,报告中的食物消费量统计数据亦已上载至"资料一线通"网站。此外,食安中心在七月展开了另一项涵盖中小学学生的较年轻群组食物消费量调查。
营养标籤
为协助业界及化验服务机构了解和遵守《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籤)规例》(第132W章)有关营养资料标籤的规定,食安中心为业界提供网上资源(包括技术指引、业界指引、常见问题和营养标籤计算器等)、电话热线和支援热线服务。食安中心又透过社交媒体平台等不同渠道,为社会各界举办与营养标籤有关的宣传活动。
为加强保障36个月以下婴幼儿的健康,以及有效规管配方产品及预先包装婴幼儿食物的营养和健康声称,政府现正检视这些声称的规管方法,考虑的因素包括业界表达的意见、最新的国际指引、其他司法管辖区的规管方式,以及香港在世界贸易组织协议下的义务。
营养资料查询系统
营养资料查询系统是一个网上资料库,贮存超过7,600款公众关心和感兴趣食品的营养素资料,包括能量资料和20多种营养素资料,免费供市民检索。这个系统设有两项功能:"食物营养搜寻器"可供浏览或检索个别食物或营养素的资料,而"食物营养计算器"可根据系统的数据,估计从选定食物摄取的营养素分量。查询系统提供的资料只供个人参考,以协助使用者选择有益健康的食物,不得作商业用途。
食物安全标准
厘定食物安全标准是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在订定本港新的食物安全标准时,食安中心主要参考食品法典委员会所订的国际食物标准、国际认可机构(包括世界卫生组织(世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世卫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以及粮农组织/世卫农药残留联席会议)的科学评估结果,以及其他司法管辖区的做法。
《2021年食物内有害物质(修订)规例》(《修订规例》)已于六月十一日刊宪,并于七月获立法会通过。《修订规例》加强规管霉菌毒素等食物内有害物质,并把"部分氢化油"(即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酸的主要来源)列为食物中的违禁物质。与"部分氢化油"有关的条文将于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一日生效,至于其余订明食物中其他有害物质最高含量的条文则将于二零二三年六月一日生效。经"部分氢化油"摄取的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酸会损害健康,并大大增加罹患冠心病的风险。禁止在本港食品供应中使用"部分氢化油",标志着在保障市民健康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让香港得以响应世卫的目标,在二零二三年或之前在全球食品供应中停用工业生产的反式脂肪酸,并配合《迈向2025:香港非传染病防控策略及行动计划》的其中一项主要措施。
与上述《修订规例》一并提出的《2021年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籤)(修订)规例》亦已于六月十一日刊宪,并于七月获立法会通过。这条规例将于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一日生效,规定预先包装食物如含有氢化油(例如完全氢化油),必须在其配料表中作出相应标示。
风险传达
与持份者保持有效沟通,以及维持食物业界、市民和政府三方的合作,是确保本港食物安全的关键。食安中心辖下设有传达资源小组,向市民和食物业界传达食物安全风险资讯。除借出教材、展板和视听资料之外,小组于年内举办了142场教育讲座和46场巡迴展览。
食安中心一直有透过Facebook和YouTube等社交媒体提供食物安全和健康资讯。在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期间,食安中心更善用网上平台和举行视像会议,继续推行风险传达的工作,例如在2021/2022学年开始前为校长、教师及家长举办了一场关于午餐饭盒食物安全和营养的网上讲座,又通过在社交媒体开设的"食安电影频道",推广食物安全。
年内的其他宣传项目包括与卫生署合作,为安老院及残疾人士院舍的员工举办食物安全讲座;响应世界食品安全日,在六月初以"'生冷' 食物查清楚 高危人士咪漏咗"为主题,展开为期一年的食物安全日活动;在七月二十日发布有关即食食物的调查结果和执法资料,提醒市民注意未经彻底煮熟食物的食用安全风险;以及在"全城减盐减糖"行动计划计下,联同食物及卫生局在九月展开第二期的"少糖星期五"活动,推广低糖饮食文化。
风险传达组还设有多项机制,适时主动向市民及业界提供食物安全资讯,例如可迅速向业界发送食物事故信息的快速警报系统;上载于食安中心网站的《食物安全焦点》电子月刊;以及分别为市民和业界编制的《食物安全通讯》和《食物业安全广播站》季刊。
二零二一年风险传达活动摘要
项目 | 二零二一年数字 |
---|---|
举办教育/宣传活动数目 | 11项 |
制作宣传资料数目 | 45份 |
参加公众教育/交流活动的总人数 | 59,465人次 |
处理公众查询数目 | 4,252宗 |
举办"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研讨会/工作坊数目 | 33个 |
追踪/订阅食安中心社交媒体专页的总人数 | 23,873人次 |
发出食物安全电子信息 | 24份 |
时令食品调查 |
---|
贺年食品 |
粽子 |
月饼 |
大闸蟹 |
腊味 |
盆菜 |
专项食品调查 |
---|
夏季食物监测(包括即食食物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李斯特菌、蜡样芽孢杆菌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
肉类中的二氧化硫 |
食安中心为特定行业,包括盆菜供应商、安老院舍、学校与幼儿中心的膳食供应商,以及售卖烧味、供应饭盒、寿司、刺身、生蠔、生吃肉类和冰冻甜点的食物业处所订出推广计划,为有关人员举办工作坊和研讨会,以及提供例如《安全烹制牛肉汉堡业界指引》等教材。
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
食安中心自二零一零年十月起获指定为世卫食物中化学物风险分析合作中心。年内,食安中心继续协助世卫的公众健康工作,特别是有关区域内的食物安全事宜,并支持世卫推行指定范畴内的活动。
防治虫鼠
食环署是政府的防治虫鼠顾问,负责处理影响公众卫生的虫鼠问题。在防治虫鼠的工作上,本署采用综合方法,一方面善用除害剂,一方面持续改善环境卫生,同时参照世卫的最新建议,不断优化防治虫鼠的方法和技术。此外,本署与防治虫鼠业界紧密合作,互相交流意见,共同维持业界防治虫鼠工作的专业水平。
监控媒传疾病
香港需要提防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感染、日本脑炎、基孔肯雅热、鼠疫、丛林斑疹伤寒、蚤传斑疹伤寒、斑疹热及汉坦病毒感染等媒传疾病。本署与卫生署、房屋署、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渔农自然护理署、民政事务总署等部门合作采取适当的病媒防控措施,并会在接到媒传疾病的报告后立即展开调查。
蚊患的风险评估及监察
由于本港不断受到登革热的威胁,因此本署持续监察本地登革热病媒蚊子在社区及港口地区滋生的情况。自二零二零年四月起,本署采用新设计的诱蚊器取代诱蚊产卵器,用以监察病媒蚊子,并向有关方面和市民公布从监察地区录得的诱蚊器指数和密度指数,以推动市民参与防治病媒,同时提高他们对蚊患的警觉。由二零二一年一月开始,登革热病媒监察计划复盖的地点已增至64个。如分区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超逾10%,本署便会为区内诱蚊器收集的蚊子进行测试,以确定是否带有登革热病毒。在二零二一年,社区的平均诱蚊器指数和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5.0%和1.3,显示在整个监察计划的复盖范围内,有5.0%地方发现白纹伊蚊的活动,而每个有白纹伊蚊的诱蚊器内平均收集到1.3只成蚊。社区的每月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每月指数)最高为14.8%(在六月份),而港口每月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最高为1.9%(在五月份),两者均与二零二零年的数字相若。为对付传播疟疾的蚊子,本署制订长期防治计划,在约600条溪涧进行防治工作。二零二一年,防治工作取得满意成果,本港并无疟疾传播。
本署由二零一三年开始推行日本脑炎病媒监察计划,在元朗区选定地点,监测三带喙库蚊的分布情况。有关计划在二零一五年十月扩展至七个不同地区,并在二零一八年进一步扩展至八个地区。二零二一年,共捕获326只三带喙库蚊,所有样本都没有发现带有日本脑炎病毒。
本署年内进行了848,281次巡查,发现及清除了72,012个蚊子滋生地方,并发出73封警告信及204张传票。对于任由蚊子在其处所滋生的人士,本署亦采取了法律行动,予以检控。
由于本港在二零二零年录得一宗本地登革热个案,本署增调多支灭蚊队伍持续进行灭蚊工作,四个防治虫鼠视察小组亦加强巡查建筑地盘及针对蚊子滋生地点采取执法行动。截至二零二一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本署根据《公众卫生及市政条例》(第132章),就处所内发现蚊子滋生共提出204次检控,其中191宗个案涉及建筑地盘,13宗涉及其他处所。本署亦调拨额外资源进行全港密集式防蚊灭蚊工作,包括由二零二一年四月十二日起进行全城防蚊及灭蚊行动,以期抑制成蚊的数量,并杀灭可能已受感染的蚊子。另外,本署每月于网页公布各个监察地区两个阶段的诱蚊器指数和密度指数。自二零二一年五月开始,本署网页提供地理资讯地图的连结,市民可透过互动地图,阅览各监察地区的详细复盖范围和知悉蚊患的最新情况,以便市民、相关政府部门和物业管理公司适时采取防蚊措施。此外,本署已加强宣传,提醒市民无论在任何季节也须防治蚊患。
灭蚊运动
二零二一年的跨部门灭蚊运动分三期进行,藉以加强灭蚊措施。相关的教育和宣传工作亦继续进行。
鼠患的风险评估及监察
本署由二零零零年开始进行鼠患调查,以掌握鼠患情况。鼠患参考指数是以统计鼠饵被老鼠咬囓的百分率而得出。本署根据不同地点在不同时间录得的鼠患参考指数,评估有关地点的鼠患情况,从而迅速采取相应行动,防止鼠只大量繁殖。二零二一年,本港的整体鼠患参考指数为3.1%,显示鼠患大致受控。
本署定期进行巡查和灭鼠工作,以防治鼠患。年内共处理11,102宗鼠患个案,发出53封警告信,以及收集67,182只死老鼠(捕获33,846只和毒杀33,336只),并堵塞超过17,840个鼠洞。
此外,本署在各海旁区及口岸区进行鼠蚤调查,以评估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二零二一年,整体鼠蚤指数为0.67,显示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属低。本署已即时将结果通知相关政府部门及持份者,并就防治鼠患及蚤患提供技术协助,以便即时采取防控措施。本署亦在乡村进行鼠蚤调查,整体的鼠蚤指数为零。(注:世卫指出,鼠蚤指数高于1的国家或地区如出现鼠疫杆菌,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会较高。)
灭鼠运动
除了例行的防治鼠患工作外,本署每年都会举办跨部门全港灭鼠运动,透过不同途径,包括专题讲座和展览,推动市民参与防治鼠患。此外,本署于二零二一年五月和十一月在各区进行两轮目标小区灭鼠行动,每轮行动为期八星期。其间采取多管齐下的策略,加强各目标小区的灭鼠工作、洁淨服务及执法行动,以杜绝鼠患。本署提供各区个别后巷的中段数据,以适时采取跟进行动,同时在深水埗、湾仔和元朗试行加强版的目标小区灭鼠行动,扩大灭鼠范围,以涵盖更多公众街市和市政大厦、小贩市场、邻近食肆的后巷等鼠患黑点,进行大规模和针对性的灭鼠行动。防治鼠患特别行动皆取得成果。
本署会继续加强与各政府部门和地区组织合作,以促进宣传和公众教育,从而在社区层面更有效地传递防治鼠患的信息。
防治虫鼠方面的科技应用
本署积极研究及测试不同技术,以提升对蚊患和鼠患的监察工作。在防治成蚊方面,本署试用了一种大型机械超低微量喷洒器,可驶至指定地方喷洒除害剂,射程范围较现行使用的背负式喷洒器为广,方便进行大范围喷雾处理,尤其有助于工作人员难以抵达的地点杀灭成蚊。本署由二零二一年四月开始进行实地测试,初步成效理想,现正向其他部门推荐该技术。
在防治鼠患方面,本署测试以热能探测摄录机摄取录像,配以人工智能技术,监察老鼠的活动范围。初步测试结果显示,这种技术可有效监察老鼠活动。在目标小区灭鼠行动期间和行动前后,本署采用热能探测摄录机,以量化评估灭鼠行动的成效。
机场的病媒监察工作
香港国际机场客货运量庞大,驰名国际。为确保机场没有登革热和鼠疫病媒,本署一向按照国际卫生规例的规定,在机场设立多个监测站。二零二一年,本署进行了约700次蚊患调查,港口每月白纹伊蚊诱蚊器指数持续低于2.0%,而鼠蚤调查录得的鼠蚤指数则为零。
跨境合作
疾病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因此广东、珠海、深圳、澳门及香港已建立紧密的联系,防控疾病及病媒。自二零二零年初至今,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持续,粤港澳三地专家透过会议和交流计划进行的定期沟通因而暂停,但三地仍就港珠澳大桥交换监察结果,以更了解在各自管辖范围内的病媒分布情况。
其他防治虫鼠工作
除蚊子和老鼠外,本署也对其他害虫,例如苍蝇、蚤、螨、蠓、蟑螂、蚁、黄蜂和蜱,进行防治工作。二零二一年,本署施用除害剂灭虫54,626次,并派员巡视垃圾收集站、后巷及卫生黑点,按需要喷洒杀虫剂和清除招惹苍蝇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