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报内容

第二章 - 食物安全及公众卫生计划

食物及公共卫生部有九个组别,各司不同职责,包括食物监察和验证;管制食用牲口进口,以及检验和测试食用牲口;对某些类别的食物进行风险评估和发布食物安全讯息。食物及公共卫生部亦负责协助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并就食物安全标准及防治虫鼠事宜提供意见。

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在本港供应的食物大部分来自香港以外的地方,因此,管制进口食物是本署的重要工作。

进口管制程序包括进口前的发证制度、验证卫生证明文件,以及在各进口管制站的监察工作。有关程序主要是为一些高风险类别食物,例如野味、肉类、家禽、奶类及冰冻甜点而设。

回到页首

二零零五年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申请冷藏/冷冻肉类及家禽进口证获批准的个案 56,084
申请进口野味、肉类及家禽获批准的个案 3,355
申请进口奶类及奶类制品获批准的个案 117
申请进口冰冻甜点获批准的个案 144
文锦渡食品管制中心检查的运载蔬菜车辆数目 27,939

为确保食物安全,本署经常与各国驻港领事馆、内地及海外食物主管当局、进口商、香港海关及其他有关机构保持密切联络。

回到页首

食物监察

为确保供应香港的食物可供安全食用,本署不断监察和测试食物,以及采取执法行动。在食物供应流程的每个阶段,即由进口、制造以至批发和零售,本署都会抽取食物样本测试。

年内,本署共测试了62,419个食物样本,按人口计算,即每1,000人抽查九个样本。

食物样本经由微生物检验、化学分析及辐射测试,以评估食物是否符合法例订定的标准和标籤规定。

本署位于文锦渡的食物化验所,专责为从内地进口的新鲜农产品进行快速和全面测试。现时化验所提供的化验服务分为两类:

  1. 测试新鲜蔬菜所含残余农药,包括是否含有甲胺磷、水胺硫磷、氨基甲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和其他有机磷类农药。
  2. 测试未经加工的奶类所含残余兽药,包括是否含有氨基糖类苷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大环内脂类药物、多肽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林可霉素、大观霉素、甲氧芐氨嘧啶、氯霉素和人造激素。

文锦渡食物化验所继续获香港实验所认可计划承认其测试蔬菜残余农药和奶类残余兽药的认可资格。

食物监察计划蒐集到的数据还有另一用途。本署定期检讨和分析这些数据,以便进行专题研究,评估某些食物的风险,以及制定长远的食物安全策略。

回到页首

二零零五年食物监察计划的统计数字

(甲) 食物样本测试及检验
测试及检验 百分比
化学测试(包括毒性测试)
收到的化验结果报告 40,143 --
满意结果的报告 39,963 99.55%
微生物检验
收到的检验结果报告 21,133 --
满意结果的报告 21,107 99.88%
辐射测试
收到的量度结果报告 1,863 --
满意结果的报告 1,863 100%
(乙) 就食物标籤采取执法行动的统计数字
经检查的食物标籤数目 48,019
发出书面警告数目 60
提出检控数目 80

回到页首

食物事故处理

食物事故应变及管理组由医生和护士组成,协助调查和控制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由食物传播的疾病,例如食物中毒事件。

年内,该组调查了870宗由食物传播的疾病,发现在涉及食物业处所的食物中毒个案中,最常见的致病媒介是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调查亦发现,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成因包括即食食物与未经烹煮食物交叉污染、未有彻底煮熟食物、食物贮存过久或贮存温度不当、食用未经烹煮的食物或未经烹煮的食物受到污染,以及食物处理人员污染食物。

回到页首

食用牲口的安全管制

兽医公共卫生组的主要工作,是管制食用牲口的进口,以及监测牲口是否患病和存有化学物残余。由于食用牲口的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公众健康,因此,该组的工作十分繁重。

为落实"由饲养到餐桌"的概念,本署兽医人员定期巡视向香港输出食用牲口的注册农场,确保农场遵守良好的饲养守则。年内,进口本港的活鸡及其他家禽达1,200万只,这些家禽在各管制站接受兽医公共卫生组人员进行的一般检疫和检验。

二零零五年经检验的进口食用家禽及测试血液样本数目
家禽类别 进口家禽数目 测试血液样本数目 经核实的动物卫生证明书数目
鸡及其他家禽 12,295,056 113,413 6,079
二零零五年经检验的本地和进口食用牲口数目
牲口类别 经检验的牲口数目 经核实的动物卫生证明书数目
2,050,876 39,297(卫生证明书)+27,434(本地猪只入场纸)
48,195 4,472
7,371 67
测试违禁及受限制化学物的食用牲口尿液样本数目 66,645

二零零一年实施的《公众卫生(动物及禽鸟)(化学物残余)规例》(第139章),旨在更有效管制使用兽医用化学物来饲养食用牲口。该规例禁止使用某些化学物(包括盐酸克伦特罗),并限制食用牲口体内某些抗生素的残余含量。年内,共有318头猪在违禁化学物的测试中呈阳性反应,这些猪只已全部在屠房销毁。此外,上述规例最后阶段的管制工作已经实施,所有受限制化学物均须进行测试。本署为此需要抽取动物的组织样本,以确保食用牲口体内受限制化学物的含量低于核准的最高残余限量。

年内,为测试牲口所含兽医用化学物和监测疾病,本署收集了6,143个食用牲口的组织和血液样本。

发生连串与进食珊瑚鱼有关的食物中毒事件后,本署经谘询业界,就有关进口和售卖供人食用的活海鱼,制定一套鱼商自愿遵从的作业守则,并于二零零四年十二月推行。根据作业守则,鱼商要避免进口和销售高风险鱼类、保存所有活海鱼买卖记录至少60日,以及在每批进口活珊瑚鱼运抵本港后的48小时内向本署申报。

在动物源性食品出口方面,本署年内共签发72份兽医卫生证明书。这些产品(例如鸡粉、月饼和其他食品)输往欧盟国家、澳洲、加拿大、美国、新西兰和澳门,总值达6,500万港元。

回到页首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以科学方法,评估食物危害对人体健康所造成已知或潜在的不良影响。在以风险为本的食物安全管制模式中,风险传达和风险管理是根据风险评估来进行。本署根据风险评估研究,评估与食物或食物材料有关的各类危害,以及确定这些危害对市民可能带来的风险,从而制订有效措施,尽量减低风险。一般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确定食物危害、分析危害的特征、评估市民受影响的程度,以及分析食物风险的特征。

回到页首

研究和计划

在风险评估工作方面,本署根据科学证据、食物制造方法和实验室分析结果,全面评估和分析关乎公众卫生的食物风险。

年内,本署进行的风险评估研究包括:"中学生从食物摄入滴滴涕的情况"、"香港制冰厂和零售点的食用冰的微生物质量"、"食物含赭曲霉毒素A的情况"、"本地粥粉麫饭的营养素含量"、"测试外卖饭盒杂质释出量"和"罐头鱼及吞拿鱼三文治组胺含量"。最后两项研究是与消费者委员会合作进行的。本署的食物研究化验所为上述研究提供化验和研究支援(有关微生物的研究除外)。

此外,本署编制一系列《风险简讯》,向市民和业界提供他们关注的食物风险资料。本署于二零零五年发表了多份《风险简讯》,并上存本署网站供市民浏览,内容包括"羊栖菜(海草茎)及砷"、"蔬果含有的天然毒素"、"食物含丙烯酰胺"、"微波煮食与食物安全"、"食物含孔雀石绿"和"禽流感病毒与食物安全"。

本署也评估和监察在香港以外地区发生的食物事故和报告(包括食物回收),并研究这些事故对本港市民的潜在风险,以便在有需要时采取行动。年内,本署评估了126宗食物事故和报告。

本署不断致力更新现行的食物标籤法例,协助消费者作出知情的选择,挑选有益健康的食物。为确保食物标籤所提供的营养资料真确无误和模式一致,本署于二零零一至零二年度进行营养资料标籤制度可行性研究,又于二零零三至零四年度完成有关的谘询工作。为进一步评估推行这个拟议制度的影响,本署于二零零四至零五年度进行规管影响评估研究,并于二零零五年四月向立法会食物安全及环境卫生事务委员会汇报谘询工作及规管影响评估研究的结果。当局计划在二零零六年向立法会提出有关的法例修订。

除上述工作外,本署又进行香港市民食物消费量调查,蒐集香港市民的食物消费量最新资料,并建立食谱资料库,以提高本署评估食物风险的能力。调查于二零零四年三月展开,预计于二零零七年年底完成。

回到页首

食物安全标准

厘定食物安全标准是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必要工作。在厘定新的本地食物安全标准时,本署主要参考食品法典委员会所订的国际食物标准,以及国际认可机构进行的科学评估结果。这些机构包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物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农药残留除害剂专家小组联席会议。

回到页首

基因改造食物

基因改造食物是以现代生物科技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而生产的食物或食物成分。这门科学发展一日千里,对很多人来说是颇新的事物。本署研究生物科技背后的理论和评估潜在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表示,目前在世界各地出售的基因改造食物已通过风险评估,不会危害人类健康。不过,鉴于市民作为消费者,希望得到有关食物的资料,因此,本署鼓励业界自愿为基因改造食物加上标籤。本署同时亦会密切留意食品法典委员会日后公布有关基因改造食物安全评估和标籤的建议。

此外,本署又举办讲座、导师培训工作坊、巡迴展览、印制小册子和《基因改造食物多面睇简讯》,以及利用本署网站,以浅白的语言向公众提供有关基因改造食物的资料,让市民对这课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回到页首

风险传达

风险传达组在确保食物安全和监控病媒方面,促进和加强有关人士互相交流,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在食物安全方面,该组知道必须有赖政府、食物业界及市民三方合作,因此举办多项互动活动,让食物业界及市民明白他们在确保食物安全方面应担当的角色。

为了宣传这个信息,本署在六月至十月期间举办"食物安全日2005"宣传活动。本署与香港电台于七月二十四日合办综合表演;而政府、食物业界和市民代表更在活动上签署《食物安全约章》,象征三方携手合作,确保食物安全。"食物安全日2005"亦包括连串食物卫生讲座,对象包括食物业人员、教师和市民;以及多个以食物安全为主题的巡迴展览。

在监控病媒方面,本署与其他政府部门合作,推行灭蚊运动,以加深市民对防治蚊患的认识。此外,风险传达组制作了"防鼠秘笈 - 商场篇"教育影片,以配合推行灭鼠运动。上述两项运动都辅以讲座、展览及其他教育材料。

风险传达组处理传媒和市民对食物安全及防治虫鼠问题的查询,并透过本署"时令食品安全贴士"和"食物安全小档案"网页,以及出版《食物安全通讯(公众篇)》和《食物业安全广播站》季刊,公布健康指引、食物监察和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其他宣传资料包括多款有关食物和公共卫生的单张、海报和录影带。

回到页首

二零零五年风险传达活动摘要

项目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举办教育/宣传活动数目 13 13 13
制作参考资料(印刷品、视听资料)项目 68 46 48
参加公众教育/交流活动总人数 159,968 151,285 154,556
处理公众查询数目 1,050 1,587 1,939
举办"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研讨会/工作坊数目 27 29 29

回到页首

以"食物安全重点控制"为本的食物安全计划

年内,本署继续鼓励食物业人士采用食物安全计划。这项计划是以"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为本,采用积极的方法确保食物安全。本署为特定行业,包括学校饭盒供应商及盆菜供应商,设计了多项食物安全计划推广活动,并邀请有关行业负责管理和处理食物的人员参加工作坊和研讨会。

本署不断推广"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介绍给更多市民认识。本署相信市民如对"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有更多认识,便会有助食物业界采用这个系统。

本署于七月至十一月期间举办一系列食物卫生讲座,向食物业人士和市民介绍食物风险的概念,并倡议采用食物安全计划作为管理食物风险的重点措施。

回到页首

防治虫鼠

本署是政府的防治虫鼠顾问,专责处理影响公众卫生的虫鼠问题。为了对付危及公众卫生的虫鼠,本署采用综合防治方法:除使用有效的除害剂外,还不断改善环境卫生。本署经常改进防治虫鼠的方法和技术,并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建议。本署与业界紧密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支援和意见,以维持业界防治虫鼠工作的专业水平。

监控媒传疾病

本署与卫生署、渔农自然护理署及民政事务总署合作,预防和监控媒传疾病。

本署接获媒传疾病的报告后,便会立即展开调查,并采取适当措施,防治病媒。

防治计划

疟疾、登革热、日本脑炎、鼠疫、丛林斑疹伤寒、蚤传斑疹伤寒、斑疹热及汉坦病等媒传疾病,仍然威胁本港市民的健康。年内录得一宗本地感染的日本脑炎个案,尤其令人关注。

灭蚊运动及登革热病媒监察工作

本港不断受到登革热及日本脑炎的威胁。为防患于未然,本港年内分三期展开全港性的跨部门灭蚊运动。有赖各方与本署通力合作,年内并无录得登革热在本地传播的个案。清除蚊子滋生的地方,特别是胡乱弃置的容器,仍然是本署年内灭蚊措施的重点。对任由蚊子在其处所滋生的人,本署会采取法律行动。

本署继续监察蚊子在社区及港口地区滋生的情况,并把录得的诱蚊产卵器指数向有关方面和市民公布,以推动社区参与防治病媒的工作及提高市民对蚊患的警觉性。二零零五年社区录得最高的诱蚊产卵器每月平均指数为13.2%,港口地区则为3.2%。两个指数都是在六月份录得的,显示蚊患受到控制。而年内录得的平均诱蚊产卵器指数为3.8%,是自二零零零年推出登革热病媒监察计划以来所录得最低的全年平均记录。

灭蚊工作
巡查次数 发现蚊子滋生地方数目 发出警告信数目 发出传票数目
579,279 52,758 517 160

为对付传播疟疾的蚊子,本署制订了长期防治计划,在约600条溪涧进行防治工作。年内,本署再次取得满意的成果:没有证据显示疟疾在本港传播。本署按照政府的政策,自二零零一年开始把部分在溪涧防治疟疾的工作外判给承办商,使能善用资源。

灭鼠运动

除了例行的防治鼠患工作外,本署举办灭鼠运动,推动市民参与,在商场及其周边范围消灭老鼠。灭鼠运动以多种形式举行,包括专题讲座和展览,广受传媒及市民关注。二零零五年的灭鼠运动分为推广期及深化期,推行期间共杀灭约4,665只老鼠。本署又定期巡查和灭鼠,以控制鼠患。年内,本署共处理了5,157宗鼠患投诉,发出39封警告信,以及杀灭 31,119 只老鼠(捕获 2,059 只和毒杀 29,060 只),并毁灭了超过 10,600 个鼠洞。

其他防治工作

除蚊子和老鼠外,本署亦消灭其他传播疾病的害虫(例如苍蝇、蚤、螨、蟑螂和蜱等),以作防治。本署派员巡视垃圾收集站、后巷及卫生黑点,如有需要即喷洒杀虫剂和清除招惹苍蝇的物品。

回到页首

消灭有害节足动物工作

  黄蜂 蟑螂 苍蝇 其他
使用除害剂灭虫次数 1,880 4,871 5 98 90,637 22,162 815 (蚁、蛾、蜱、木蝨及杂类昆虫)
风险评估及监察

本署进行鼠患参考指数调查,以掌握鼠患情况,采取迅速相应行动防止鼠只大量繁殖。鼠患参考指数是从鼠饵被老鼠咬囓的比率得出,在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录得的鼠患参考指数,可用以评估这些地点的鼠患情况。本港的整体鼠患参考指数由二零零零年的15.9%降至4.4%,显示鼠患已受控制。

本署推行风险评估计划,以监察货运码头及货仓的鼠患,并监察全港各处可传播登革热及疟疾的蚊患。年内,本署在货运码头及货仓共进行超过610次评估调查。

回到页首

海旁的鼠疫监察工作

货物装卸区 鼠蚤指数* 杀灭老鼠数目
柴湾公众货物装卸区 0.00 3
茶果岭公众货物装卸区 0.00 5
观塘公众货物装卸区 0.00 15
新油麻地公众货物装卸区 0.00 15
蓝巴勒海峡公众货物装卸区 0.00 3
昂船洲公众货物装卸区 0.17 18
屯门公众货物装卸区 0.43 42
西区公众货物装卸区 4.00 7
招商局码头 0.50 2
润发仓库 0.89 9
内河货运码头 0.00 12

*注: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鼠蚤指数高于1的地区如出现鼠疫杆菌,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便会增加。

回到页首

商场的鼠蚤调查工作

本署进行鼠蚤调查,以评估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年内,本署选定商场作为调查目标。

进行鼠蚤调查的商场数目 鼠蚤指数 杀灭老鼠数目
9 0.05 61

回到页首

机场的病媒监察工作

本港的国际机场以客量庞大和繁忙见称。为确保机场没有登革热和鼠疫病媒,本署已按照国际卫生规例的规定,在机场设立多个监测站。二零零五年的监测数字显示,病媒受到控制。

机场的病媒监察工作
鼠蚤指数 捕获老鼠数目 蚊患调查次数* 发出劝诫信数目
0.00 30 508 108

* 蚊患调查是机场病媒监察工作的一部分

疾病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广东省、澳门及香港因而加强联系,对抗各种疾病及病媒。三方的高层管理人员及专家除定期举行会议外,广东省及香港在年内推行专家交流计划,以增进了解、加强专业交流和切磋。此外,有关港口地区病媒监察的定期交换资讯工作,已在二零零五年一月展开。

回到页首

最近修订日期:2018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