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报内容

第二章 - 食物安全及公众卫生计划

为加强食物安全规管的职能和回应市民对提升食物安全水平的期望,食物安全中心于2006年成立。

中心设有九个组别,各有不同职责,包括食物监察和验证,活食用牲口进口管制、检验和测试,对某些类别的食物进行风险评估,以及发布食物安全信息。中心也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并就食物安全标准提供意见。

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本港的食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因此,管制进口食物是中心的重要工作。

进口管制程序包括实施进口前发证制度,验证卫生证明文件,以及在各进口管制站进行监察工作。有关程序主要用于处理一些高风险类别食物,例如野味、肉类、家禽、奶类及冰冻甜点。

回到页首

2008年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申请冷藏∕冷冻(冰鲜)肉类及家禽进口证获批准的个案 89,094 宗
申请进口野味、肉类及家禽获批准的个案 2,294 宗
申请进口奶类及奶类制品获批准的个案 156 宗
申请进口冰冻甜点获批准的个案 84 宗
文锦渡食品管制办事处检查运载蔬菜车辆的数目 28,467 辆

为确保食物安全,本署经常与各国驻港领事馆、内地及海外食物主管当局、进口商、香港海关及其他有关机构保持密切联络。

回到页首

食物监察及食物投诉处理

为确保在本港的食物可安全食用,本署不断监察和检测食物,并采取执法行动。本署在食物供应流程的每个阶段,即进口、制造以至批发和零售,均抽取食物样本检测。

年内,本署共检测了66,726个食物样本,按人口计算,约每1,000人抽查九个样本。

本署对食物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化学分析及辐射检测,以评估食物是否符合法例订定的标准和标籤规定。

文锦渡食物化验室专责为从内地进口的新鲜农产品进行快速和全面检测,提供的化验服务分为两类:

  1. 检测新鲜蔬菜和水果是否含有残余除害剂,包括甲胺磷、水胺硫磷、氨基甲酯类除害剂、拟除虫菊酯类除害剂和其他有机磷类除害剂。
  2. 检测未经加工的奶类、进口淡水鱼和冷冻(冰鲜)猪肉是否含有残余兽药,包括氨基糖类苷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盐酸克仑特罗、大环内脂类药物、孔雀石绿、多肽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四环素类药物、林可霉素、大观霉素、甲氧芐氨嘧啶、氯霉素和人造激素。

鉴于内地在9月发生三聚氰胺事件,文锦渡食物化验室扩大其服务范围,检验从内地进口的未经加工奶类和经巴士德消毒的奶类是否含有三聚氰胺。

本署还定期检讨和分析食物监察计划所收集的数据,以便进行专题研究,评估某些食物的风险,以及制定食物安全策略。

2008年,本署共处理5,086宗食物投诉。

回到页首

2008年食物监察计划的统计数字

(甲) 食物样本测试及检验

测试及检验 数目 百分率
化学测试(包括毒性测试)
化验样本 47,399 个 --
合格的样本 47,199 个 99.6%
微生物检验
化验样本 17,120 个 --
合格的样本 17,087 个 99.8%
辐射测试
化验样本 1,893 个 --
合格的样本 1,893 个 100%

(乙) 就食物标籤采取执法行动

检查的食物标籤数目 54,134 个
发出书面警告数目 101 份
提出检控数目 18 宗

回到页首

食物事故处理

中心负责监察本地和海外的食物安全事故,并于2008年辨识约700宗食物安全事故。风险管理组会因应涉及的风险和本港情况,评估事故对本港的影响,建议应采取的合适行动,以及协助统筹即时应变措施。中心会视乎情况采取相应行动,包括向出口国及∕或有关的进口商或零售商索取进一步资料和抽取样本进行测试;如事故对大众有重要影响,会发出新闻稿及食物警报,并会通过电子资讯系统向公众和业界发布有关资料;通知卫生署和医疗人员;暂停食物进口,以及统筹食物回收工作。

风险管理组辖下的食物事故应变及管理小组由医生和护士组成。该小组与卫生防护中心合作,联手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及由食物传播的疾病,研究食物中毒的原因,以及协助追查有问题食物的来源。小组也会向负责处理食物的人员讲解食物、个人及环境卫生。年内,小组调查大约570宗食物源性疾病的个案,发现在涉及食物业处所的食物中毒个案中,最常见的病源体是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调查也发现,食物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即食食物与未经烹煮食物交叉污染,食物贮存过久或贮存温度不当,食物未经彻底煮熟,进食未经烹煮的食物或未经烹煮的食物受到污染,以及负责处理食物的人员污染食物。

在香港举行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及残疾人奥运会马术比赛期间,中心一直与有关的膳食供应商和筹办机构紧密合作,确保食物安全,并为此成立专责食物安全谘询小组,确保膳食供应商和酒店提供的服务符合最严格的国际食物安全标准。中心加强对赛事场地及旅游区的持牌食肆进行风险为本的执法巡查工作,又进行专项食物监察,抽取约1,500个食物样本作微生物及化学测试,结果全部满意。此外,为餐饮服务供应者∕食物业从业员及义工举行25场食物安全工作坊,参加者约有1,600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达到"食物中毒零事故"的目标。

内地当局于9月公布有婴儿因饮用受有害化学物三聚氰胺污染的奶粉而患上肾结石,香港市民十分关注,而本港有关当局也迅速成立专家小组监察事件。《2008年食物内有害物质(修订)规例》在9月23日刊宪和生效,订定食物内三聚氰胺含量的法定上限,任何人售卖含三聚氰胺浓度超过法定上限的食物,即属违法。中心就奶类和其他食品实施有系统和广泛的食物监察计划。在9月中至12月期间,共测试约5,000个食物样本,当中40个样本(即少于百分之一)的三聚氰胺含量超出法定上限。有关的食物其后已停止出售。为向公众传达风险信息,中心设立专门网页,每天公布食物样本的三聚氰胺化验结果,以及设立电话查询热线。在事件发生期间,中心共处理7,700多宗电话查询及1,000多宗书面查询。

回到页首

活食用牲口的安全管制

兽医公共卫生组主要负责活食用牲口的进口管制,以及监测牲口是否患病和体内的残余化学物。

为落实"由农场到餐桌"的概念,中心的兽医人员巡查输港食用牲口的注册农场,确保农场遵守良好的饲养守则。2008年,兽医人员共巡查内地72个注册农场和八个加工场。这些注册农场包括鸡场、鸭场、鸽场、鹅场、猪场、大闸蟹养殖场和水产养殖场。

年内,本港进口的活鸡及其他家禽达630万只。兽医公共卫生组人员负责在各管制站对进口的活鸡和其他家禽进行一般检疫和检验。

2008年检验的进口食用家禽及测试的血液样本数目

家禽类别 进口家禽数目 测试的血液样本数目 核实的动物卫生证明书数目
鸡及其他家禽 6,384,460只 68,894个 3,666份

2008年检验的本地和进口食用牲口数目

牲口类别 检验的牲口数目 核实的动物卫生证明书数目
1,544,370头 35,863份卫生证明书及9,501份本地猪只入场许可证
28,619头 2,558份卫生证明书及2份本地牛只入场许可证
9,939 头 91份卫生证明书
抽取食用牲口尿液样本进行违禁及受限制化学物测试的数目 28,220个

《公众卫生(动物及禽鸟)(化学物残余)规例》禁止使用某些化学物(包括盐酸克仑特罗),并限制食用牲口体内某些化学物的残余含量。年内,食物安全中心共收集5,550个食用牲口的组织和血液样本,测试牲口体内所含的兽医用化学物和监测疾病。中心验出七只猪的体内含有违禁化学物,并将猪只交由屠房销毁。

由于发生多宗进食珊瑚鱼引致食物中毒的个案,本署经谘询业界后,于2004年12月制定《进口和售卖供人食用的活海鱼作业守则》,由鱼商自愿遵行。根据作业守则,鱼商应避免进口和销售高风险鱼类,保存所有活海鱼买卖记录至少60天,以及在每批进口活珊瑚鱼运抵本港后的48小时内向中心申报有关资料。

在动物源性食品出口方面,中心年内共签发94份兽医卫生证明书予鸡粉、雪糕、燕窝、鱼类产品和月饼等食品,食品总值达6,380万元。它们分别输往澳洲、加拿大、欧洲联盟、韩国、内地、澳门、摩洛哥、新西兰、新加坡和美国。

回到页首

风险评估

在以风险为本的食物安全管制模式中,风险评估可作为风险管理及风险传达的科学依据。风险评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有系统地评估和分析食物源性危害对人体健康构成不良影响的风险及严重程度。一般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确定食物危害、分析危害的特征、评估市民的受影响程度,以及分析食物风险的特征。

中心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包括进行调查、研究计划和文献研究工作。此外,中心每天监察和评估在本港和外地发生的食物安全事故及有关报告,以便能迅速主动采取行动,避免市民受到影响。

风险评估研究

2008年,中心开展多项风险评估研究,包括"动物源性食物的多溴联苯醚含量"、"本港发酵食品的氨基甲酸乙酯含量"、"即食杯面容器的食物安全问题" 、"本地食物的反式脂肪含量(第三阶段)"、"辐照食物的安全性"、"饭面制品的卫生测试"和"本港咸味小食的钠含量"。

中心编制一系列《风险简讯》,并上载中心网页,向市民提供食物风险的资料。2008年新推出的简讯,包括"食物中的三聚氰胺"、"食物中的硝酸盐"和"能量饮品的安全性"。中心也更新了"婴儿配方奶粉中的坂崎氏肠杆菌"的资料。

食物消费量调查

政府委讬香港中文大学进行首次全港性食物消费量调查,收集市民的食物消费模式资料。分析数据工作仍在进行。调查结果有助提高食物风险的评估能力,以便日后进行总膳食研究。

总膳食研究

要评估不同人口组别从膳食摄入各种化学物或营养素的分量,进行总膳食研究是国际公认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总膳食研究不但有助中心评估某些化学物会否危害市民健康,还为中心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食物安全策略,进行食物和食品监察及监管,厘定食物规管标准和查找食物安全规管制度的不足。此外,由于总膳食研究会测定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市民摄入化学物的分量,中心可评估哪些人口组别最易受影响,从而为这些组别制定特别计划。总膳食研究专责小组成员来自多个政府部门,负责拟定香港首个总膳食研究的细节,并计划在2009年展开调查工作。中心与世界卫生组织(世卫)在12月合办了为期四天的工作坊,向参加者讲解进行总膳食研究所需的知识和技巧。工作坊共有约80名来自亚太区和东南亚区的代表参加。

回到页首

营养标籤

政府建议实施营养资料标籤制度,以帮助消费者选择健康的食物,鼓励食物制造商提供符合营养准则的食品,以及规管有误导或欺诈成分的营养声称。《2008年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籤)(修订:关于营养标籤及营养声称的规定)规例》于2008年5月28日获立法会通过,并将于2010年7月1日起生效。为协助业界及化验服务供应商了解和遵守该制度,中心与他们举行技术会议,并谘询其他有关人士。此外,中心向业界发出两份技术指引,并于7至12月期间举行八个工作坊,向业界介绍该制度;另于8至12月期间在内地举行三场业界简介会。此外,中心还成立营养标籤教育工作小组监督有关的宣传及教育活动,成员来自多个专业团体、业界、消费者组织、学者和政府部门。

营养资料查询系统

营养资料查询系统是一个网上资料库,储存超过4,300款市民日常食用的食品的营养素资料,供市民检索。系统于2007年6月增设食物营养计算器功能,以提高市民选择健康食物的意识和能力。食物营养计算器可自行计算出使用者选取的不同食品的营养素含量,一般食物成分表无法提供此功能。中心现正根据外国的数据库及本港研究的最新营养素资料,更新和改良查询系统,务求提供更多市民关注的营养素资料。

回到页首

食物安全标准

厘定食物安全标准是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在订定本港新的食物安全标准时,中心主要参考食品法典委员会所订的国际食物标准,以及国际认可机构进行的科学评估结果。这些机构包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世卫食物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粮农组织∕世卫农药残留专家联席会议。

2008年,立法会通过三条有关食物防腐剂、抗氧化剂、有害物质及染色料的修订规例。有关规管在食物内使用防腐剂及抗氧化剂的修订规例于7月1日获得通过,当局给予业界两年过渡期,协助他们适应修订规例带来的转变。《食物内有害物质规例》的修订于9月23日制定,根据该项修订,三聚氰胺属于受规管的有害物质。《食物内染色料规例》的修订于12月1日生效后,红2G从该规例的准许染色料名单中剔除。

为加强保障公众健康,提高规管食物中残余除害剂的工作成效,以及务求本地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政府建议制订新的附属法例,规管食物中的残余除害剂。2007年11月至2008年1月,中心就建议方案谘询公众,现正根据收集到的意见改善建议方案。

2007年,中心着手就食物中的兽药残余厘定标准,并成立工作小组,成员包括多个政府部门的代表和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的委员,负责制订相关的法律框架。中心计划于2009/10年敲定建议的规管方案,并谘询公众 。

回到页首

基因改造食物

基因改造食物是以现代生物科技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而生产的食物或食物成分。世卫表示,目前在世界各地出售的基因改造食物已通过风险评估,应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2006年7月,中心发出《基因改造食物自愿标籤指引》,鼓励业界自愿为基因改造食物加上标籤。2008年,中心与政府化验所合作,透过能力提升计划研发两个有关基因改造食物的定量测试方法。

此外,中心重点推行公众教育,通过不同渠道向市民提供有关资讯,包括举办培训工作坊和出版《基因改造食物多面睇》简讯。

回到页首

风险传达

在食物安全的范畴,与各有关人士有效沟通极为重要。风险传达组明白,双向的沟通,加上食物业界、市民和政府三方合作,才可确保本港的食物安全,因此举办多项互动的推广及宣传活动,让食物业界及市民认识他们在确保食物安全方面担当的角色。

2008年年中,中心举行大型宣传活动,推广食物安全五要点,即精明选择、保持清洁、生熟分开、煮熟食物和安全温度。推广活动包括在公共交通工具张贴宣传海报、播放政府宣传短片和声带、制作短篇电视剧、参与美食博览2008、在商场举行宣传活动、派发资讯小册子,以及悬挂大型挂墙广告。食物业人士亦与政府携手合作,签署"食物安全'诚'诺",向员工、同业和顾客推广有关信息。

中心定期举办业界谘询论坛,让食物业界和政府就食物安全事宜交流最新的资讯、意见和发展。消费者联系小组已经成立,负责收集市民对食物安全的建议及意见。小组定期召开专题讨论会议,以了解市民对食物安全的认识、观念和风险认知,从而提供适切的风险传达资讯。

中心又通过其他途径,主动和适时地向市民和业界提供食物安全资讯。2008年2月开始推行的"快速警报系统",可迅速向业界发送电邮或传真,提供食物事故信息和相关建议,以及查询电话。如发生备受关注的食物事故,中心会在网页及通过电邮发出食物警报。网上的《食物安全焦点》电子月刊,除报道本港和外地的食物安全事宜,以及中心采取的相应行动外,还会以深入浅出的方法阐释各种食物危害及对市民构成的健康风险。此外,中心分别为市民和业界编制《食物安全通讯》和《食物业安全广播站》季刊,并不时在网页发出最新的时令食品安全贴士。

风险传达组处理传媒和市民对食物安全的查询,公布食物监察和风险评估研究结果,以及发出相关的健康指引。该组定期制作各种教育宣传资料,包括有关不同食物安全专题的小册子、海报和展览板,并把有关资料上载中心网页。

2008年风险传达活动摘要

项目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举办教育∕宣传活动数目 13项 13项 13项 15项
制作的宣传资料(印刷品、视听资料)数目 48份 46份 60份 63份
参加公众教育∕交流活动的总人数 154,556人次 175,278人次 186,046人次 180,000人次
处理的公众查询数目 1,939宗 2,466宗 4,868宗 14,230宗
举办的"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研讨会∕工作坊数目 29个 31个 33个 33个

回到页首

以"食物安全重点控制"为本的食物安全计划

年内,中心继续鼓励食物业界采用食物安全计划。这项计划是以"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为本,采用积极的方法,确保食物安全。中心为特定行业,包括学校饭盒供应商、盆菜供应商、安老院舍膳食供应商及幼儿中心膳食供应商,设计食物安全计划推广活动,并为有关行业负责管理和处理食物的人员举办工作坊和研讨会。

中心亦向市民推广"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加深市民对"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的认识,从而推动食物业界采用这个系统。

中心于8月至11月期间举办多个食物卫生研讨会,向食物业人士和市民讲解食物风险的概念,并倡议采用食物安全计划作为食物风险管理的重点措施。

回到页首

防治虫鼠

本署是政府的防治虫鼠顾问,负责处理影响公众卫生的虫鼠问题。本署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对付有碍公众卫生的虫鼠,在施用有效除害剂的同时,不断改善环境卫生。本署又参照世卫的最新建议,不断改进防治虫鼠的方法和技术。本署与业界紧密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支援和意见,以维持业界防治虫鼠工作的专业水平。

监控媒传疾病

疟疾、登革热、日本脑炎、鼠疫、丛林斑疹伤寒、蚤传斑疹伤寒、斑疹热及汉坦病等媒传疾病,仍然威胁本港市民的健康。本署与卫生署、渔农自然护理署及民政事务总署合作,预防和监控媒传疾病。接获媒传疾病的报告后,本署会立即展开调查,并采取适当的防控病媒措施。年内,并无登革热及日本脑炎在本地传播的个案。

回到页首

风险评估及蚊患监察

本港不断受到登革热的威胁。本署持续监察蚊子在社区及港口地区滋生的情况,并向有关方面和市民公布诱蚊产卵器指数,以推动市民参与防治病媒及提高他们对蚊患的警觉性。年内,社区的平均诱蚊产卵器指数为6.1%,而每月平均诱蚊产卵器指数(每月平均指数)最高为14.2%(6月);港口地区的每月平均指数最高为1.6%(6月)。有关指数显示蚊患受到控制。此外,为对付传播疟疾的蚊子,本署制订长期防治计划,在约600条溪涧进行防治工作。年内,本署取得满意成果,本港并无疟疾传播。

年内,本署进行了673,424次巡查,发现65,878个蚊子滋生地方,并发出242封警告信及78张传票。本署会采取法律行动,检控任由蚊子在其处所滋生的人。

灭蚊运动

2008年的跨部门灭蚊运动分三期进行,加强灭蚊措施及推行教育和宣传工作,并继续着力清除蚊子滋生地方。

回到页首

风险评估及鼠患监察

本署由2000年开始进行鼠患参考指数调查,以掌握鼠患情况。鼠患参考指数是统计鼠饵被老鼠咬齧的百分率得出。本署根据不同地点在不同时间录得的鼠患参考指数,评估有关地点的鼠患情况,从而迅速采取相应行动,防止鼠只大量繁殖。本港2008年的整体鼠患参考指数为6.3%,显示鼠患受到控制。

此外,本署年内在三个郊野公园及五个水塘进行鼠蚤调查,以评估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两项调查的鼠蚤指数均为零。(注:世卫指出,鼠蚤指数高于1的国家或地区如出现鼠疫杆菌,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会较高。)

本署又定期进行巡查和灭鼠工作,以防治鼠患。年内,本署共处理了7,554宗鼠患个案,发出70封警告信,以及收集29,338只死老鼠(捕获3,898只和毒杀25,440只),并堵塞8,000多个鼠洞。

灭鼠运动

除了例行的防治鼠患工作外,本署还举办跨部门的全港灭鼠运动,通过不同途径,包括专题讲座和展览,推动市民参与防治鼠患。

回到页首

机场的病媒监察工作

香港国际机场客货运量庞大。为确保机场没有登革热和鼠疫病媒,本署已按照国际卫生规例的规定,在机场设立多个监测站。年内,本署共进行了768次蚊患调查,发出29封劝诫信,录得的鼠蚤指数为零。

回到页首

跨境合作

疾病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广东省、澳门及香港已加强联系,防控疾病及病媒。除三地高层管理人员及专家定期举行会议外,广东省及香港已推行专家交流计划,以增进了解,加强专业交流和切磋。此外,有关当局亦定期交换港口地区的病媒监察资讯。

回到页首

其他防治虫鼠工作

除蚊子和老鼠外,本署亦对其他害虫,例如苍蝇、蚤、螨、蟑螂、蚁、黄蜂和蜱,进行防治工作。年内,本署施用除害剂灭虫105,433次,并派员巡视垃圾收集站、后巷及卫生黑点,按需要喷洒杀虫剂和清除招惹苍蝇的物品。

回到页首

最近修订日期:2018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