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报内容

第二章 - 食物安全及公众卫生计划

食物安全中心(中心)于二零零六年成立,负责加强食物安全的规管,以提升市民对食物安全水平的信心。

中心设有九个组别,各有不同职责,包括食物监察和验证,活食用牲口进口管制、检验和测试,对某些类别的食物进行风险评估,以及发布食物安全信息。中心亦负责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并就食物安全标准提供意见。

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本港的食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因此,管制进口食物是中心的重要工作。

进口管制程序包括实施进口前发证制度、验证卫生证明文件,以及在各进口管制站进行监察工作。有关程序主要用于处理一些高风险类别食物,例如野味、肉类、家禽、奶类及冰冻甜点。

回到页首

二零一四年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申请冷藏/冷冻(冰鲜)肉类及家禽进口证获批准的个案 108,677宗
申请进口野味、肉类及家禽获批准的个案 3,034宗
申请进口奶类及奶类制品获批准的个案 411宗
申请进口冰冻甜点获批准的个案 194宗
文锦渡食品管制办事处检查运载蔬菜车辆的数目 34,736架次

为确保进口食物安全,本署其中一项日常工作是与各国驻港领事馆、内地及海外食物主管当局、进口商、香港海关及其他有关机构保持密切联络。

回到页首

食物监察及食物投诉处理

为确保本港的食物可供安全食用,本署持续监察和检测食物,并采取执法行动。本署在食物供应流程的每个阶段,即进口、制造以至批发和零售,均抽取食物样本检测。

年内,本署共检测超过64,200个食物样本,按人口计算,约每1,000人抽查九个样本。

本署对食物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化学分析及辐射水平检测,以评估食物是否符合法定标准和标籤规定。

文锦渡食物化验室专责对从内地进口的新鲜农产品进行快速和全面检测,提供的化验服务分为三类:

(i)检测新鲜蔬菜和水果是否含有除害剂残余,包括水胺硫磷、甲胺磷和其他有机磷类除害剂、氨基甲酯类除害剂和拟除虫菊酯类除害剂。

(ii)检测未经加工的奶类是否含有兽药残余,包括氨基糖类苷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氯霉素、头孢噻呋、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多肽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人造激素、四环素类药物和甲氧芐氨嘧啶。

(iii)检测从内地进口的未经加工奶类和经巴士德消毒的奶类样本是否含有三聚氰胺。

本署会针对不合格的监察结果采取执法行动,并定期检讨和分析食物监察计划收集所得的数据,以便进行专题研究,评估某些食物的风险,以及制订食物安全策略。

二零一四年,本署共处理4,596宗食物投诉。

回到页首

二零一四年食物监察计划的统计数字

(甲) 食物样本测试及检验

测试及检验 数目 # 百分率 #
化学测试
化验样本 45,757个 --
合格的样本 45,664个 99.8%
微生物检验
化验样本 14,919个 --
合格的样本 14,874个 99.8%
辐射水平测试
化验样本 3,414个 --
合格的样本 3,414个 100%

# 不包括二零一四年检测辐射水平的61,459个日本进口食物样本。

(乙) 就食物标籤采取执法行动

检查食物标籤数目 55,160个
发出书面警告数目 150份
提出检控数目 212宗

食物事故处理

中心负责每天监察本地和海外的食物事故,年内共监察到约1,500宗食物安全事故。一旦发现食物事故,中心会考虑多项因素,包括对消费者构成的风险、本港的规例,以及问题食品有否在本港出售,以决定最恰当的风险管理行动。

此外,中心会就食物事故与有关的卫生当局、进口商及分销商联络。如有需要,中心会采取行动,例如要求业界停售有关食品、适时进行食品测试、向有关业界发出警告,以及指令回收所涉食品等。中心会向业界发出快速警报,以通知他们最新的情况。如食物事故对本港市民健康构成重大影响,中心会发出新闻公报,向消费者提供建议。如市民可通过网购、旅游或其他个人原因而取得相关食品,中心亦可能在网站发出"食物事故报表"。二零一四年,中心就食物事故发出合共62则业界警报、50则新闻公报和17份食物事故报表。

风险管理组辖下的食物事故应变及管理小组由医生和护士组成。该小组与卫生防护中心合作,联手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及由食物传播的疾病,研究食物中毒的原因,并协助追查有问题食物的来源。此外,小组会向负责处理食物的人员讲解食物、个人及环境卫生。在二零一四年小组已调查大约240间食物业处所。当中发现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诺如病毒。调查发现,食物中毒事故较常见的成因包括食物未经彻底煮熟、食物贮存温度不当,以及未经烹煮的食物受到污染 。

回到页首

食物安全条例

《食物安全条例》(第612章)(条例)于二零一二年二月一日全面实施,以加强监管食物安全,保障市民健康。条例引入食物追踪机制,有助政府在处理食物事故时更有效追踪食物来源,并迅速采取行动。这个机制包括设立食物进口商和食物分销商登记制度,以及规定备存食物进出纪錄两个部分。除已根据《食物安全条例》附表1所列的其他条例登记或取得牌照的食物进口商和分销商外,所有食物进口商和分销商均须向食环署登记。《食物安全条例》亦赋权予食环署署长作出食物安全命令,以禁止进口和供应问题食物,并命令收回该等食物。截至二零一四年年底,8,103个食物进口商和6,934个食物分销商已向本署登记。

回到页首

活食用牲口的安全管制

兽医公共卫生组和屠房(兽医)组主要负责活食用牲口的进口管制,以及监察牲口是否患病。

为落实"由农场到餐桌"的概念,中心的兽医人员巡查输港食用牲口的注册农场,以了解农场的饲养守则。二零一四年,兽医公共卫生组共巡查内地49个注册农场和36间加工厂。这些注册农场包括鸡场、鸭场、鸽场、鹅场、猪场、牛场、鱼场,以及介贝类水产和大闸蟹养殖场。

年内,本港进口的活鸡和其他家禽总数超过120万只。兽医公共卫生组人员负责在指定进口地点(即文锦渡管制站)对进口的活鸡和其他家禽进行检疫与检验。

二零一四年检验的进口食用家禽及测试的血液样本数目

家禽类别 进口家禽数目 抽取进口活家禽样本以测试是否含有禽流感(包括H5及H7)的数目 已核实的动物卫生证明书数目
鸡和其他家禽 约1,239,400只 21,321个 845份

二零一四年检验的本地和进口食用牲口数目

牲口类别 已检验的牲口数目 已核实的动物卫生证明书数目
1,712,358头 40,141份卫生证明书及
7,945份本地猪只入场许可证
18,602头 1,727份卫生证明书
5,371头 49份卫生证明书

抽取食用牲口尿液样本进行违禁及受限制化学物测试的数目 49,593个

《公众卫生(动物及禽鸟)(化学物残余)规例》禁止使用某些化学物(包括盐酸克仑特罗),并限制食用牲口体内某些化学物的残余量。二零一四年,猪只的尿液样本并无验出含违禁化学物。年内,中心共收集7,400个食用牲口的组织和血液样本,测试牲口体内的兽药残余和监察牲口是否患病。有一批猪只的组织样本验出含有受限制化学物。

检疫侦缉犬小组负责在各陆路边境管制站打击非法进口生肉活动,堵截非法携带生肉入境的旅客,以及非法运载生肉入境的货车。由于来历不明的肉类可能含有经接触或动物传染的病原体(例如O157大肠杆菌和禽流感病毒),因此小组须防止来历不明的肉类输入香港,以保障市民健康。现时小组有四只检疫侦缉犬。年内,小组共发现109宗非法进口肉类的个案。

二零一四年检疫侦缉犬发现的生肉类别和个案数目

生肉类别 个案数目 数量(公斤)
肉类 61宗 176.53
家禽 14宗 34.04
各种肉类和家禽 34宗 171.03

在动物源性食品出口方面,中心年内共签发107份兽医卫生证明书,涉及的食品计有鸡粉、雪糕、月饼和即食面等,总值达9,700万元。这些食品分别输往澳洲、比利时、加拿大、澳门、新西兰、荷兰、英国和美国。

回到页首

风险评估

在以风险为本的食物安全管制模式中,风险评估可作为风险管理及风险传达的科学依据。风险评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有系统地评估和分析食物源性危害对人体健康构成的不良影响及其严重程度。一般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确定食物危害、分析危害的特征、评估市民受影响的程度,以及分析食物风险的特征。

中心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包括进行调查、研究计划和文献研究工作。此外,中心每天监察和评估在本港和外地发生的食物安全事故及有关事宜,以便迅速采取主动措施,避免危害市民健康。

风险评估研究

二零一四年,中心开展多项风险评估研究,包括"香港寿司和刺身的微生物质素研究",以及"香港成年人从膳食摄入非二噁英样多氯联苯的情况"。此外,中心又与消费者委员会合作进行两项研究,分别是"含生或轻度烹制鸡蛋的食物沙门氏菌的情况"和"本地儿童餐的营养素含量"。

中心编制一系列的《风险简讯》,上载中心的网站,向市民提供有关食物风险的资料。二零一四年,中心推出一份题为《蕨菜与致癌物》的新简讯。

食物消费量调查

政府委讬香港中文大学进行首次全港市民食物消费量调查,收集市民的食物消费模式资料。调查报告和相关资料已上载中心的网站。调查结果有助提高评估食物风险的能力,以便进行总膳食研究。

总膳食研究

总膳食研究是国际公认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用以评估不同人口组别从膳食摄入各种化学物或营养素的分量。总膳食研究不但有助中心评估某些化学物会否危害公众健康,还为中心提供科学依据,以制订食物安全策略,进行食物和食品监察及监管工作,厘定食物规管标准和查找食物安全规管制度的不足。此外,由于总膳食研究会测定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市民摄入化学物的分量,中心可根据所得数据评估哪些人口组别最易受到影响,并为有关组别制订特别行动计划。二零一四年,中心发表有关有机氯类除害剂残余和矿物质的最后两份报告后,香港首个总膳食研究已告完成。

回到页首

营养标籤

中心推行营养资料标籤制度,以帮助消费者选择较健康的食物,鼓励食物制造商提供符合营养准则的食品,以及规管有误导或欺诈成分的营养声称。《2008年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籤)(修订:关于营养标籤及营养声称的规定)规例》(《修订规例》)于二零零八年五月二十八日获立法会通过,而营养资料标籤制度亦自二零一零年七月一日起实施,一直运作畅顺。

为协助业界及化验服务机构了解和遵守营养资料标籤制度,中心为业界提供各种网上资源(包括技术指引、业界指引、常见问题、营养标籤计算器等)、电话热线和支援热线服务。根据小量豁免制度,预先包装食物每年销售量不超过30,000件,而且没有在标籤上或其宣传品中作出营养声称,可获豁免遵从《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籤)规例》(第132W章)订明的营养标籤规定。截至二零一四年年底,共有16,604款食品获得豁免。

至于教育工作方面,中心继续进行相关的宣传及教育工作,致力推广营养标籤制度。

拟供36个月以下婴幼儿食用的配方奶产品和食品

立法会已于二零一四年十月完成《2014年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籤)(修订)(第2号)规例》的审议程序。该规例规管婴儿配方产品的营养成分组合,以及婴儿配方产品、较大婴儿与幼儿配方产品和预先包装婴幼儿食物的营养标籤。婴儿配方产品的营养成分组合及营养标籤规定将于18个月宽限期届满后(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起)实施。至于较大婴儿与幼儿配方产品和预先包装婴幼儿食物的营养标籤规定,则会于两年宽限期届满后(即二零一六年六月十三日起)实施。

营养资料查询系统

营养资料查询系统是一个网上资料库,储存超过7,000款市民大众关心和感兴趣的食品的营养素资料(包括能量资料和18种营养素资料),供市民检索。这个查询系统免费供市民使用,而且具备两种功能:"食物营养搜寻器"(可浏览或检索个别食物或营养素的资料);以及"食物营养计算器"(可根据系统的数据估计从选定食物摄取的营养素分量)。查询系统所提供的资料不得作商业用途,只供个人参考,以协助使用者选择有益健康的食物。此外,"食物营养搜寻器"亦会涵盖新的食物,增加更多互动功能(例如资料显示、食物∕营养素选择)。除能量资料和18种营养素资料外,一些本地食物的反式脂肪(总资料库亦备有相关资料)、碘和酒精(只限酒精饮料)的含量会另表列出。

回到页首

食物安全标准

厘定食物安全标准是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在订定本港新的食物安全标准时,中心主要参考食品法典委员会所订定的国际食物标准,以及国际认可机构进行的科学评估结果。这些机构包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卫)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以及粮农组织∕世卫农药残留联席会议。

为加强保障公众健康,提高规管食物内除害剂残余的工作成效,以及使本地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订立的《食物内除害剂残余规例》(第132CM章)已于二零一四年八月一日生效。在两年宽限期内,中心为不同界别举行简介会,并提供培训及拟备指引,以便他们为实施新规例作好准备。

二零一一年,中心着手检讨《食物搀杂(金属杂质含量)规例》(第132V章),以及修订《即食食品微生物含量指引》。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亦分别成立了两个专责工作小组,一直就有关工作提供意见。中心在修订有关微生物含量的指引期间,谘询了业界等本地持份者,而经修订的指引亦获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通过。《食品微生物含量指引》提交及通报世界贸易组织后于二零一四年八月生效。

因应二零一四年台湾发生劣质猪油事件而引发的本地食物安全问题,政府已决定通过跨部门合作,加强规管本地食用油脂的安全及"经使用煮食油"的回收安排。

回到页首

基因改造食物

基因改造食物是指以现代生物科技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从而生产的食物或食物成分。目前在世界各地出售的基因改造食物均已通过食物安全规管当局的安全评估,应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二零零六年七月,中心发出《基因改造食物自愿标籤指引》,鼓励业界自愿为基因改造食物加上标籤。年内,中心通过与政府化验所合作的能力提升计划,研发两个有关基因改造食物的定量测试方法。此外,中心亦重点推行公众教育,出版《基因改造食物多面睇》简讯等刊物,向市民提供有关资讯。

回到页首

风险传达

在食物安全的范畴,与有关各方有效沟通极为重要。中心以风险分析的方法监管食物安全,并明白双向沟通加上食物业界、市民和政府三方合作,是确保本港食物安全的关键。风险传达组为有关各方提供一个联络点,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互动论坛、平台和活动,让食物业界及市民积极参与食物安全的工作。

第46届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会议于二零一四年三月十七日至二十一日顺利在香港举行,逾80个国家和组织派遣代表出席,是首个在香港召开的食品法典委员会会议。中国自二零零六年起担任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的主持国,由中心协助该委员会的秘书处筹办该届于香港举行的会议。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是食品法典委员会的附属组织,负责就个别食品添加剂订定国际规管标准。食品法典委员会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成立,所订定的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范和指引,已成为消费者、食品生产商与加工商、国家食品规管机关和各地食物业界的国际参考准则。

中心在二零一四年三月十六日举办食物添加剂的安全与使用国际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旨在提供平台,让与会者探讨食物添加剂的安全评估、应用及规管的现行发展情况。

自业界谘询论坛于二零零六年七月举行首次会议后,中心定期举行业界谘询论坛,与业界就食物安全事宜交流最新的资讯、意见和发展。业界谘询论坛大约每年举行五至六次,以收集业界对食物安全事宜、食物安全监管措施和风险传达活动的意见。至于消费者方面,中心积极通过消费者联系小组,收集市民对食物安全事宜的意见及建议。消费者联系小组的成员全属自愿参与,他们不时与中心举行不同形式的会议,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途径,协助中心制订风险传达策略。

中心继续以多方面的活动,向市民推广营养资料标籤制度。为加强消费者对营养标籤的认识并善用营养资料,中心推出新的营养标籤教材套,并举办培训工作坊,以增强教育伙伴(教师与社区机构的工作人员)及其目标群组(如学生和长者等)对营养标籤的认识,以及正确使用营养标籤所载的资料。此外,为提高中学生对食物安全及营养标籤的认识,从而培养正确处理食物及活用营养标籤的生活习惯,中心亦与教育局合办(并得到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协办)"中学校际食物安全及营养标籤常识问答比赛",而报名参赛的中学有50间。

"食物安全'诚'诺"由中心与食物业界自二零零八年起共同推展,目的在于鼓励食物业界在日常运作中采取适当的措施,承诺以食物安全为核心,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二零一四年,"食物安全'诚'诺"继续推行,为这一届由二零一三年至二零一五年为期三年的计划承先启后。截至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底,共有23个食物业协会和1,818间持牌食物业处所签署"食物安全'诚'诺"。已签署"食物安全'诚'诺"的食物业处所会展示"食物安全'诚'诺"证书和标贴,以资识别。中心在二零一四年推出一项新措施,邀请承诺人参与"减盐、糖、油,我做!"计划,在配制食物时减少用盐、糖或油,并为顾客营造有利环境,让他们选择更有益健康的饮食。

关于食物安全推广活动,中心推行名为"安心好'煮'意"的媒体及宣传运动,以推广安全烹调食物的方法,让市民和业界认识培养良好的烹调习惯,可如何避免或减少在烹煮食物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主题为"安心好'煮'意"的食物安全日2014于七月四日在香港理工大学蒋震剧院举行,为一系列食物安全推广活动揭开序幕。其他宣传活动包括制作一套新的电视宣传短片和电台宣传声带,以及在七月至十二月联同食物业协会举办一系列公众及业界讲座。至于中学校际食物安全及营养标籤常识问答比赛的决赛和颁奖礼,亦于食物安全日2014活动当天举行。

中心自二零一零年十月获指定为世界卫生组织食物中化学物风险分析合作中心以来,一直致力推动公共卫生工作,特别是区域层面的食物安全事宜。中心继续支持世卫推行其指定活动范畴内的各项活动。

风险传达组又利用现行多项机制,主动和适时地向市民和业界提供食物安全资讯。"快速警报系统"可迅速向业界发送电邮或传真,提供食物事故信息、相关建议,以及查询电话。遇有对市民健康有重大影响的食物事故,中心会在网站及以电子方式发出食物警报。中心也通过Facebook和YouTube等社交媒体提供食物安全和健康的资讯,加强与市民沟通和互动。中心网站的"食物事故报表"会提供对本港市民影响不大的外地食物安全事故资料。中心已在四月十五日推出"食物安全"流动应用程式,让市民随时随地接收有关食物安全的最新消息和资讯。"食物安全"流动应用程式的用户可建立个人资料库,因应本身喜好储存下载的食物安全资讯,方便日后阅览或重温。用户可运用关键字搜索功能,检索感兴趣的食物安全专题资讯,又可通过电邮及网上社交媒体分享食物安全资讯。网上的《食物安全焦点》电子月刊,除报道本港和外地最新的食物安全事宜,以及中心采取的相应行动外,还以专门及深入浅出的方法阐释各种食物危害及对市民构成的健康风险。中心亦分别为市民和业界编制《食物安全通讯》和《食物业安全广播站》季刊。自二零零九年起,中心由每两个月公布食物安全报告,改为每个月公布。此外,中心在二零一四年公布了六项时令食品调查和六项专项食品调查的结果。中心每两个星期发出《食物安全电子信息》,向订户提供最新的活动消息和资讯。

风险传达组负责处理食物安全的查询、公布食物监察和风险评估研究结果,以及发出相关的健康指引。中心为市民和业界制作各种宣传资料,包括指引、小册子、海报和展览板,以及专题宣传品。市民如有需要,可联络风险传达组辖下的传达资源小组,他们会因应所需提供更多有关食物安全的特定支援。

二零一四年风险传达活动摘要

项目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举办教育/宣传活动数目 14项 14项 14项 14项 14项
制作宣传资料数目 84份 78份 75份 56份 51份
参加公众教育/交流活动的总人数 199,098人次 208,285人次 178,763人次 158,247人次 159,824人次
处理公众查询数目 6,441宗 5,948宗 4,312宗 4,443宗 3,694宗
举办"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研讨会/工作坊数目 33个 33个 33个 33个 33个
时令食品调查
贺年食品
粽子
月饼
大闸蟹
腊味(第一期)
盆菜含微生物的情况
专项食品调查
醃制水果及蔬菜中的防腐剂
肉类中的二氧化硫
即食食品含李斯特菌情况
即食食品含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情况
即食食品含金黄葡萄球菌情况
即食食品含副溶血性弧菌情况

回到页首

以"食物安全重点控制"为本的食物安全计划

年内,中心继续鼓励食物业界采用食物安全计划。这项计划是以"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为本,采用积极的方法,确保食物安全。中心为特定行业,包括盆菜供应商、安老院舍、学校与幼儿中心的膳食供应商,以及售卖烧味、供应午餐饭盒、寿司、刺身、生蠔和生吃肉类的食物业处所,设计食物安全计划推广活动,并为有关行业和处所的管理人员及负责处理食物的人员举办工作坊与研讨会。

中心亦向市民推广"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加深市民对该系统的认识,从而推动食物业界采用。

中心在三月至十二月期间举办多个食物卫生讲座和工作坊,向食物业人士和市民讲解食物风险的概念,并倡议采用食物安全计划作为食物风险管理的重点措施。

回到页首

防治虫鼠

本署是政府的防治虫鼠顾问,负责处理影响公众卫生的虫鼠问题。本署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对付虫鼠,在施用有效除害剂的同时,不断改善环境卫生,又参照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的最新建议,一直致力优化防治虫鼠的方法和技术。此外,本署与防治虫鼠业界紧密合作,为他们提供专业支援和意见,以维持业界防治虫鼠工作的专业水平。

监控媒传疾病

疟疾、登革热、日本脑炎、基孔肯雅热、鼠疫、丛林斑疹伤寒、蚤传斑疹伤寒、斑疹热及汉坦病等媒传疾病,仍然威胁本港。本署与卫生署、渔农自然护理署及民政事务总署合作,预防和监控上述媒传疾病。本署于接获媒传疾病的报告后,便会立即展开调查,并采取适当的病媒防控措施。

回到页首

风险评估及蚊患监察

由于本港不断受到登革热的威胁,因此本署持续监察蚊子在社区及港口地区滋生的情况,并向有关方面和市民公布诱蚊产卵器指数,以推动市民参与防治病媒,同时提高他们对蚊患的警觉性。二零一四年,社区的平均诱蚊产卵器指数为4.1%。至于社区的每月平均诱蚊产卵器指数(每月平均指数)最高为12%(五月),而港口地区的每月平均指数则最高为2.5%(六月),有关指数均显示蚊患已受到控制。此外,为对付传播疟疾的蚊子,本署制订长期防治计划,在约600条溪涧进行防治工作。年内,防治工作取得满意成果,本港并无疟疾传播。

二零一四年,本署进行了769,376次巡查,发现及清除49,425个蚊子滋生地方,并发出146封警告信及59张传票。对于任由蚊子在其处所滋生的人士,本署均采取法律行动,予以检控。

鉴于本港在二零一四年十月底和十一月出现三宗本地登革热个案,部门已增调多支灭蚊队伍,在二零一四年冬季至二零一五年三月期间,继续进行灭蚊工作。此外,本署亦已加强宣传,提醒市民无论在任何季节,均须防治蚊患。

灭蚊运动

二零一四年的跨部门灭蚊运动分三期进行,加强灭蚊措施及推行教育和宣传工作,并继续致力清除蚊子滋生的地方。

回到页首

风险评估及鼠患监察

本署由二零零零年开始,一直进行鼠患参考指数调查,以掌握鼠患情况。鼠患参考指数是以统计鼠饵被老鼠咬囓的百分率而得出。本署根据不同地点在不同时间录得的鼠患参考指数,评估有关地点的鼠患情况,从而迅速采取相应行动,防止鼠只大量繁殖。二零一四年,本港的整体鼠患参考指数为3.2%,显示鼠患已受到控制。

本署又定期进行巡查和灭鼠工作,以防治鼠患。年内,本署共处理6,624宗鼠患个案,发出21封警告信,以及收集31,837只死老鼠(捕获11,945只和毒杀19,892只),并堵塞超过6,285个鼠洞。

此外,本署在各海旁区及口岸区进行鼠蚤调查,以评估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二零一四年,各海旁区及口岸区的整体鼠蚤指数分别为0.27及零。本署亦在乡郊∕半乡郊乡村进行鼠蚤调查,而整体的鼠蚤指数为0.02。(注:世卫指出,鼠蚤指数高于1的国家或地区如出现鼠疫杆菌,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会较高。)

灭鼠运动

除了例行的防治鼠患工作外,本署每年均举办跨部门的全港灭鼠运动,通过不同途径,包括专题讲座和展览,推动市民参与防治鼠患。

回到页首

机场的病媒监察工作

香港国际机场客货运量庞大,驰名国际。为确保机场没有登革热和鼠疫病媒,本署一向按照国际卫生规例的规定,在机场设立多个监测站。二零一四年,本署共进行740次蚊患调查,每月平均诱蚊产卵器指数持续低于1.6%,而鼠蚤调查录得的鼠蚤指数则为零。年内,本署共发出102封劝诫信。

回到页首

跨境合作

疾病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因此广东省、澳门及香港已建立紧密的联系,防控疾病及病媒。除三地高层管理人员及专家定期举行会议外,广东省及香港亦已推行专家交流计划,以增进相互了解,加强专业交流和切磋。此外,有关当局更会定期交换港口地区的病媒监察资讯。

回到页首

其他防治虫鼠工作

除蚊子和老鼠外,本署亦对其他害虫,例如苍蝇、蚤、螨、蟑螂、蚁、黄蜂和蜱,进行防治工作。年内,本署施用除害剂灭虫87,543次,并派员巡视垃圾收集站、后巷及卫生黑点,按需要喷洒杀虫剂和清除招惹苍蝇的物品。

回到页首

最近修订日期:2018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