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报内容

第二章 - 食物安全及公众卫生计划

食物安全中心(中心)于二零零六年成立,负责加强食物安全的规管,以提升市民对食物安全的信心。

中心设有九个组别,各有不同职责,包括食物监察和验证、活食用牲口进口管制、检验和测试、对某些类别的食物进行风险评估,以及发布食物安全信息。中心亦负责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并就食物安全标准提供意见。

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本港的食物大部分来自外地,因此,管制进口食物是中心的重要工作。

进口管制程序包括实施进口前发证制度、验证卫生证明文件,以及在各进口管制站进行监察工作。有关程序主要用于处理一些高风险类别食物,例如野味、肉类、家禽、蛋类、奶类及冰冻甜点。

回到页首

二零一五年进口食物的安全管制

申请冷藏/冷冻(冰鲜)肉类及家禽进口证获批准的个案 99,993宗
申请进口野味、肉类、家禽及蛋类获批准的个案 3,220宗
申请进口奶类及奶类制品获批准的个案 455宗
申请进口冰冻甜点获批准的个案 207宗
文锦渡食品管制办事处检查运载蔬菜车辆的数目 33,898架次

为确保进口食物安全,本署其中一项日常工作是与各国驻港领事馆、内地及海外食物主管当局、进口商、香港海关及其他有关机构保持密切联络。

回到页首

食物监察及食物投诉处理

为确保本港的食物可供安全食用,本署持续监察和检测食物,并采取执法行动。本署在食物供应流程的每个阶段,即进口、制造以至批发和零售,均抽取食物样本检测。

年内,本署共检测超过64,400个食物样本,按人口计算,约每1,000人抽查九个样本。

本署对食物样本进行微生物检验、化学分析及辐射水平检测,以评估食物是否符合法定标准和标籤规定。

文锦渡食物化验室专责对从内地进口的新鲜农产品进行快速和全面检测,提供的化验服务分为三类:

(i)检测新鲜蔬菜和水果是否含有除害剂残余,包括水胺硫磷、甲胺磷和其他有机磷类除害剂、氨基甲酯类除害剂和拟除虫菊酯类除害剂。

(ii)检测未经加工的奶类是否含有兽药残余,包括氨基糖类苷类药物、β-内酰胺类药物、氯霉素、头孢噻呋、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多肽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磺胺类药物、人造激素、四环素类药物和甲氧芐氨嘧啶。

(iii)检测从内地进口的未经加工奶类和经巴士德消毒的奶类样本是否含有三聚氰胺。

本署会针对不合格的监察结果采取执法行动,并定期检讨和分析食物监察计划收集所得的数据,以便进行专题研究,评估某些食物的风险,以及制订食物安全策略。

二零一五年,本署共处理5,036宗食物投诉。

回到页首

二零一五年食物监察计划的统计数字

(甲) 食物样本测试及检验

测试及检验 数目 # 百分率 #
化学测试
化验样本 44,766个 --
合格的样本 44,606个 99.6%
微生物检验
化验样本 14,040个 --
合格的样本 14,005个 99.8%
辐射水平测试
化验样本 5,510个 --
合格的样本 5,510个 100%

# 不包括二零一五年检测辐射水平的72,549个日本进口食物样本。

(乙) 就食物标籤采取执法行动

检查食物标籤数目 55,075个
提出检控数目 56宗

回到页首

食物事故处理

中心负责每天监察本地和海外的食物事故,年内共监察到约1,800宗食物安全事故。一旦发现食物事故,中心会考虑多项因素,包括对消费者构成的风险、本港的规例,以及问题食品有否在本港出售,以决定最恰当的风险管理行动。

此外,中心会就食物事故与有关的卫生当局、进口商及分销商联络。如有需要,中心会采取行动,例如要求业界停售有关食品、适时进行食品测试、向有关业界发出警告,以及指令回收所涉食品等。中心会向业界发出快速警报,通知他们最新的情况。如食物事故对本港市民健康构成重大影响,中心会发出新闻公报,向消费者提供建议。如市民可通过网购、旅游或其他个人原因取得相关食品,中心亦可能在其网站发出"食物事故报表"。二零一五年,中心就食物事故共发出32则业界警报和53则新闻公报,并发出六份食物事故报表。

风险管理组辖下的食物事故应变及管理小组由医生和护士组成。该小组与卫生防护中心合作,联手调查在食物业处所发生的食物中毒个案及由食物传播的疾病,研究食物中毒的原因,并协助追查有问题食物的来源。此外,小组会向负责处理食物的人员讲解食物、个人及环境卫生。二零一五年,小组进行约280次涉及发生食物传播疾病的食物业处所的调查,发现最常见的病原体是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和诺如病毒。调查发现,食物中毒事故较常见的成因,包括熟食受到生的食物污染、食物未经彻底煮熟、食用未经烹煮的食物∕未经烹煮的食物受到污染,以及食物贮存温度不当。

回到页首

食物安全条例的执行情况

《食物安全条例》(第612章)(《条例》)于二零一二年二月一日全面实施,以加强监管食物安全,保障市民健康。《条例》引入食物追踪机制,有助政府在处理食物事故时更有效追踪食物来源,并迅速采取行动。这个机制包括设立食物进口商和食物分销商登记制度,以及规定备存食物进出纪錄两个部分。除已根据《条例》附表1所列的其他条例登记或取得牌照的食物进口商和分销商外,所有食物进口商和分销商均须向本署登记。《条例》亦赋权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作出食物安全命令,禁止进口和供应问题食物,并命令回收该等食物。截至二零一五年年底,9,664个食物进口商和8,032个食物分销商已向本署登记。

回到页首

进口野味、肉类、家禽及蛋类规例

经修订的《进口野味、肉类、家禽及蛋类规例》(第132AK章)(《规例》)于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五日生效,以规管蛋类进口,进一步保障香港免受禽流感威胁。

鉴于来自受感染禽鸟的蛋可能含有禽流感病毒,政府透过规管禽蛋进口,以加强防控禽流感,进一步保障市民的健康,这亦与国际间的规管安排一致。

在新的规管安排下,任何人除非能出示获食环署署长认可的来源地发证单位所发出的卫生证明书,证明有关禽蛋适宜供人食用;以及获食环署卫生主任给予的书面准许及已向该署提供相关的禽蛋入口资料,以便食物安全中心能够追踪禽蛋的实际进口情况及进行抽查,否则不可把禽蛋输入香港。完全煮熟的禽蛋或配料包括禽蛋的合成食物则不包括在规管范围内。

《规例》实施后,违例者最高可判罚款五万元及监禁六个月。

回到页首

活食用牲口的食物安全管制

兽医公共卫生组和屠房(兽医)组主要负责活食用牲口的进口管制,以及监察牲口是否患病。

为落实"由农场到餐桌"的概念,中心的兽医人员巡查输港食用牲口的注册农场,以了解农场的饲养守则。二零一五年,兽医公共卫生组共巡查内地51个注册及备案农场和41间加工厂,当中包括鸡场、鸭场、鸽场、鹅场、猪场、牛场、鱼场和大闸蟹养殖场。

年内,本港进口的活鸡和其他家禽总数超过50万只。兽医公共卫生组人员负责在指定进口地点(即文锦渡管制站)对进口的活鸡和其他家禽进行检疫与检验。

二零一五年检验的进口食用家禽及测试的血液样本数目

家禽类别 进口家禽数目 抽取进口活家禽样本以测试是否含有禽流感(包括H5及H7)的数目 已核实的动物卫生证明书数目
鸡和其他家禽 约526,600只 10,213个 406份

二零一五年检验的本地和进口食用牲口数目

牲口类别 已检验的牲口数目 已核实的动物卫生证明书数目
1,669,131头 39,113份卫生证明书及
6,849份本地猪只入场许可证
17,911头 1,656份卫生证明书
4,381头 40份卫生证明书
抽取食用牲口尿液样本进行违禁及受限制化学物测试的数目 49,150个

《公众卫生(动物及禽鸟)(化学物残余)规例》禁止使用某些化学物(包括盐酸克仑特罗),并限制食用牲口体内某些化学物的残余量。二零一五年,有一头猪的尿液样本验出含违禁化学物。年内,中心共收集5,847个食用牲口的组织和血液样本,测试牲口体内的兽药残余和监察牲口是否患病。有一批鸽子的组织样本验出含有受限制化学物。

检疫侦缉犬小组负责在各陆路边境管制站打击非法进口生肉及蛋类活动,堵截非法携带生肉及蛋类入境的旅客,以及非法运载生肉及蛋类入境的货车。由于来历不明的肉类及蛋类可能含有经接触或动物传染的病原体(例如O157大肠杆菌和禽流感病毒),因此小组须防止来历不明的肉类及蛋类输入香港,以保障市民健康。现时小组有四只检疫侦缉犬。年内,小组共发现85宗非法进口肉类和蛋类的个案。

二零一五年检疫侦缉犬发现的食物类别和个案数目

食物类别 个案数目 数量(公斤)
肉类 48宗 133.19
家禽 5宗 7.22
蛋类 2宗 6
各种蛋类、肉类和家禽 30宗 167.26

在动物源性食品出口方面,年内中心共签发110份兽医卫生证明书,涉及的食品计有鸡粉、雪糕、月饼、中式点心和即食面等,总值达9,400万元。这些食品分别输往中国内地、澳洲、比利时、加拿大、澳门、新西兰、荷兰、英国和美国。

回到页首

风险评估

在以风险为本的食物安全管制模式中,风险评估可作为风险管理及风险传达的科学依据。风险评估是根据现有的科学证据,有系统地评估和分析食物源性危害对人体健康构成的不良影响及其严重程度。一般风险评估工作包括四个步骤,分别是确定食物危害、分析危害的特征、评估市民受影响的程度,以及分析食物风险的特征。

中心的风险评估工作主要包括进行调查、研究计划和文献研究工作。此外,中心每天监察和评估在本港和外地发生的食物安全事故及有关事宜,以便迅速采取主动措施,避免危害市民健康。

风险评估研究

二零一五年,中心开展多项风险评估研究,计有"香港成年人从食物摄取非二噁英样多氯联苯的情况"、"本港售卖的寿司和刺身的微生物质素"、"本地儿童餐的营养素含量",以及"餐饮中常见的中式饮品的糖含量"(后两项研究由中心与消费者委员会合作进行)。此外,中心编制一系列的《风险简讯》,上载中心的网站,向市民提供有关食物风险的资料。二零一五年,中心发布了一份题为"食物中的铅"的风险简讯。

食物消费量调查

中心委讬香港中文大学在二零零五年至二零零七年间进行首次香港市民食物消费量调查。由于市民的饮食习惯会随时间转变,食物消费量数据须不时更新,中心正计划进行第二次食物消费量调查。调查结果能提高评估食物风险的能力,并有助日后进行总膳食研究。

总膳食研究

总膳食研究是国际公认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用以评估不同人口组别从膳食摄入各种化学物或营养素的分量。总膳食研究不但有助中心评估某些化学物会否危害公众健康,还为中心提供科学依据,以制订食物安全策略,进行食物和食品监察及监管工作,厘定食物规管标准和找出食物安全规管制度的不足之处。此外,由于总膳食研究会测定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市民摄入化学物的分量,中心可根据所得数据,评估哪些人口组别最易受到影响,并为有关组别制订特别行动计划。香港首个总膳食研究已于二零一四年完成,而中心自二零一一年起,合共发表了九份研究报告。

回到页首

营养标籤

中心推行营养资料标籤制度,以帮助消费者选择较健康的食物,鼓励食物制造商提供符合营养准则的食品,以及规管有误导或欺诈成分的营养声称。《2008年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籤)(修订:关于营养标籤及营养声称的规定)规例》于二零零八年五月二十八日获立法会通过,而营养资料标籤制度亦自二零一零年七月一日起实施,一直运作畅顺。

为协助业界及化验服务机构了解和遵守营养资料标籤制度,中心为业界提供各种网上资源(包括技术指引、业界指引、常见问题、营养标籤计算器等)、电话热线和支援热线服务。根据小量豁免制度,预先包装食物每年销售量不超过30,000件,而且没有在标籤上或其宣传品中作出营养声称,可获豁免遵从《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籤)规例》(第132W章)订明的营养标籤规定。截至二零一五年年底,约有16,500款食品获得豁免。

至于教育工作方面,中心继续进行相关的宣传及教育工作,致力推广营养标籤制度。

拟供36个月以下婴幼儿食用的配方产品和食物

立法会已于二零一四年十月完成《2014年食物及药物(成分组合及标籤)(修订)(第2号)规例》的审议程序。该规例规管婴儿配方产品的营养成分组合,以及婴儿配方产品、较大婴儿及幼儿配方产品和预先包装婴幼儿食物的营养标籤。婴儿配方产品的营养成分组合及营养标籤规定于18个月宽限期届满后(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起)实施。至于较大婴儿及幼儿配方产品和预先包装婴幼儿食物的营养标籤规定,则于两年宽限期届满后(即二零一六年六月十三日起)实施。

为加强保障36个月以下婴幼儿的健康,并提高规管配方产品及婴幼儿食物的营养和健康声称工作的成效,政府在二零一五年一月至四月期间,就供婴幼儿食用的配方产品及预先包装食物的营养和健康声称的建议规管架构,进行了三个月的公众谘询,现正因应所收到的回应和意见制订立法建议。

营养资料查询系统

营养资料查询系统是一个网上资料库,储存超过7,000款公众关心和感兴趣食品的营养素资料(包括能量资料和18种营养素资料),供市民检索。这个查询系统免费供市民使用,而且具备两种功能:"食物营养搜寻器"(可浏览或检索个别食物或营养素的资料),以及"食物营养计算器"(可根据系统的数据估计从选定食物摄取的营养素分量)。查询系统所提供的资料不得作商业用途,只供个人参考,以协助使用者选择有益健康的食物。"食物营养搜寻器"已加入新的食物,亦增加了更多互动功能(例如资料显示、食物∕营养素选择)。除能量资料和18种营养素资料外,一些本地食物的反式脂肪(总资料库亦备有相关资料)、碘和酒精(只限酒精饮料)含量资料,亦会另表列出。

回到页首

食物安全标准

厘定食物安全标准是食物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一环。在订定本港新的食物安全标准时,中心主要参考食品法典委员会所订定的国际食物标准,以及国际认可机构进行的科学评估结果。这些机构包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卫)联合食品添加剂专家委员会,以及粮农组织∕世卫农药残留联席会议。

为加强保障公众健康,提高规管食物内除害剂残余的工作成效,以及使本地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食物环境卫生署署长订立的《食物内除害剂残余规例》(第132CM章)已于二零一四年八月一日生效。中心除为不同界别举行简介会外,亦提供培训、拟备指引,并优化中心网站内的除害剂最高残余限量资料库,以方便持份者检索所关注食品的除害剂最高残余限量。

二零一一年,中心着手检讨《食物搀杂(金属杂质含量)规例》(第132V章)。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亦成立了一个专责工作小组,一直就有关工作提供意见。

因应二零一四年台湾发生劣质猪油事件而引发的本地食物安全问题,政府决定加强规管食用油脂的安全及"废置食用油"的回收安排,并于二零一五年七月七日至十月六日期间,就规管食用油脂及回收"废置食用油"的立法建议,进行了三个月的公众谘询,现正因应所收到的回应和意见制订立法建议。

回到页首

基因改造食物

基因改造食物是指以现代生物科技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从而生产的食物或食物成分。目前在世界各地出售的基因改造食物,均已通过食物安全规管当局的安全评估,应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二零零六年七月,中心发出《基因改造食物自愿标籤指引》,鼓励业界自愿为基因改造食物加上标籤。年内,中心通过与政府化验所合作的能力提升计划,研发两个有关基因改造食物的定量测试方法。此外,中心亦重点推行公众教育,出版《基因改造食物多面睇》简讯等刊物,向市民提供有关资讯。

回到页首

风险传达

在食物安全范畴,与持份者保持有效沟通是整项工作的重要一环。中心以风险分析的方法监管食物安全,并明白双向沟通,以及食物业界、市民、政府三方合作,是确保本港食物安全的关键。风险传达组为有关各方提供一个联络点,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互动论坛、平台和活动,让食物业界及市民积极参与食物安全的工作。

二零一五年五月十二日及十三日,中心举办降低食物中盐和糖国际研讨会,让国际专家和不同持份者就如何减低食物中的盐和糖含量进行交流,从而推广少盐少糖健康饮食。此外,中心参与合办在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举行的"强化亚洲地区的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及国家食品安全系统会议"。国际食品安全当局网络由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管理,与会的成员国和成员组织代表,就提高亚洲区食物安全的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及交流。

中心在二零零六年七月召开首次业界谘询论坛,其后定期举办,与业界就食物安全事宜交流最新的资讯、意见和发展。业界谘询论坛大约每年举行五至六次,以收集业界对食物安全事宜、食物安全监管措施和风险传达活动的意见。消费者方面,中心积极通过消费者联系小组,收集市民对食物安全事宜的意见及建议。消费者联系小组的成员全属自愿参与,他们不时与中心举行不同形式的会议,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途径,协助中心制订风险传达策略。第五届消费者联系小组任期由二零一五年开始,截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小组已招募超过390名成员。第五届消费者联系小组成立典礼于二零一五年十一月七日举行,小组成员在典礼上获颁证书。

为推广少盐少糖的健康饮食,政府于二零一四年年初成立"降低香港食物中的钠和糖国际谘询委员会",由五位知名的内地和海外专家出任委员。委员会于二零一五年三月易名为"降低食物中盐和糖国际谘询委员会"(国际谘询委员会)。成立至今,国际谘询委员会成员分享了各地推动减少食物中盐和糖含量的经验,并就如何减低本港市民的盐糖摄入量提出专业意见。

为协助市民减少从膳食中摄入盐和糖的分量,中心展开以"全城减盐减糖"为题的行动计划,透过不同媒介和宣传活动,强调减盐减糖的重要性,鼓励市民培养和实践健康的饮食习惯。传达信息的途径包括电视宣传短片、电台宣传声带、传媒访问、单张、海报、网站、Facebook专页、流动应用程式、巡迴展览、讲座和研讨会等。中心于二零一五年一月十六日推出"全城减盐减糖"Facebook专页,向市民和食物业界推广少盐少糖的健康饮食。

此外,中心亦与教育局合办(并得到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协办)"减盐减糖及营养标籤短片创作比赛",以说明如何及为何须在日常生活中减少盐糖的摄取量,以及如何应用营养标籤达致减盐减糖,藉此帮助参赛者建立健康饮食习惯。这项比赛是继巡迴展览、公开讲座和Facebook平台,另一个向市民推广营养资料标籤制度的活动。比赛共收到136份参赛作品,当中132份作品由中学提交。

中心在香港理工大学蒋震剧院举办"食物安全日2015",并以"全城减盐减糖"为主题,透过政府、业界和消费者三方合作推广讯息。此外,"减盐减糖及营养标籤短片创作比赛"的最后评审亦于"食物安全日2015"活动上举行,并进行颁奖仪式。

自二零零八年起,中心与食物业界一直共同推展"食物安全‘诚'诺",以鼓励食物业界在日常运作中采取适当的措施,承诺以食物安全为核心,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食物安全‘诚'诺"每期均以三年计划的形式接连推行,而二零一五年属于二零一三至一五年这一期的三年计划。截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底,共有23个食物业协会和1,821间持牌食物业处所签署"食物安全‘诚'诺"。已签署的食物业处所会展示"食物安全‘诚'诺"证书和标贴,以资识别。自二零一四年起,中心亦邀请承诺人参与"减盐、糖、油,我做!"计划,在配制食物时减少用盐、糖或油,并为顾客营造有利环境,让他们选择更有益健康的饮食。

中心自二零一零年十月起,一直获指定为世卫食物中化学物风险分析合作中心,其间不断推动公众健康工作,特别是区域层面的食物安全事宜,并支持世卫推行指定活动范畴内的活动。

风险传达组现设有多项机制,主动和适时地向市民及业界提供食物安全资讯。"快速警报系统"可迅速向业界发送电邮或传真,提供食物事故信息、相关建议及查询电话号码。遇有对市民健康有重大影响的食物事故,中心会在其网站并以电子方式发出食物警报。中心网站的"食物事故报表"会提供对本港市民没有重大影响的外地食物安全事故资料。中心在网站登载的《食物安全焦点》电子月刊,除报道本港和外地最新的食物安全事宜,以及中心采取的相应行动外,还以专门而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各种食物危害及对市民构成的健康风险。中心亦分别为市民和业界编制《食物安全通讯》和《食物业安全广播站》季刊。此外,中心亦会通过Facebook和YouTube等社交媒体提供食物安全和健康资讯,加强与市民沟通和互动。自二零零九年起,中心由每两个月公布食物安全报告,改为每月发布。中心在二零一五年公布了六项时令食品调查和六项专项食品调查的结果。中心亦会公布食物风险评估研究结果和处理有关食物安全的查询,并每两个星期发出《食物安全电子信息》,订户从中可得悉中心举办活动的消息,以及最新的食物安全资讯∕报告。

中心为市民和业界制备各种宣传资料,包括指引、小册子、海报和展览板,以及专题宣传品。市民如有需要,可联络风险传达组辖下的传达资源小组,他们会因应所需,提供更多有关食物安全的特定支援。

二零一五年风险传达活动摘要

项目 2015年
举办教育/宣传活动数目 14项
制作宣传资料数目 57份
参加公众教育/交流活动的总人数 158,181人次
处理公众查询数目 4,251宗
举办"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研讨会/工作坊数目 33个
时令食品调查
贺年食品
粽子
月饼
大闸蟹
腊味
盆菜含微生物的情况
专项食品调查
肉类中的二氧化硫
即食食物中的蜡样芽孢杆菌
即食食物中的沙门氏菌
即食食物中的蜡样芽孢杆菌和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
即食食物中的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
食盐

回到页首

以"食物安全重点控制"为本的食物安全计划

年内,中心继续鼓励食物业界采纳食物安全计划。这项计划是以"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为本,以积极方式确保食物安全。中心为特定行业,包括盆菜供应商、安老院舍、学校与幼儿中心的膳食供应商,以及售卖烧味、供应午餐饭盒、寿司、刺身、生蠔和生吃肉类的食物业处所,设计食物安全计划推广活动,并为有关行业和处所的管理人员及负责处理食物的人员举办工作坊与研讨会。

中心亦向市民推广"食物安全重点控制"系统,加深市民对该系统的认识,从而推动食物业界采用。

中心全年都会举办食物卫生讲座和工作坊,向食物业人士和市民讲解食物风险的概念,并倡议采用食物安全计划作为食物风险管理的重点措施。

回到页首

防治虫鼠

本署是政府的防治虫鼠顾问,负责处理影响公众卫生的虫鼠问题。在防治虫鼠的工作上,本署采用综合方法,一方面善用除害剂,一方面不断改善环境卫生,同时参照世卫的最新建议,持续优化防治虫鼠的方法和技术。此外,本署与防治虫鼠业界紧密合作,为他们提供专家意见和支援,以维持业界防治虫鼠工作的专业水平。

监控媒传疾病

疟疾、登革热、日本脑炎、基孔肯雅热、鼠疫、丛林斑疹伤寒、蚤传斑疹伤寒、斑疹热及汉坦病等媒传疾病,仍然威胁本港。本署与卫生署、渔农自然护理署及民政事务总署合作,预防和监控上述媒传疾病。本署于接获媒传疾病的报告后,便会立即展开调查,并采取适当的病媒防控措施。

回到页首

风险评估及蚊患监察

由于本港不断受到登革热的威胁,因此本署持续监察蚊子在社区及港口地区滋生的情况,并向有关方面和市民公布诱蚊产卵器指数,以推动市民参与防治病媒,同时提高他们对蚊患的警觉。二零一五年,登革热病媒监察计划复盖的地点由44个增至52个。如分区白纹伊蚊诱蚊产卵器指数超逾10%,本署会将区内诱蚊产卵器收集的蚊子进行测试,以确定是否带有登革热病毒。社区的平均诱蚊产卵器指数为3.6%。至于社区的每月白纹伊蚊诱蚊产卵器指数(每月指数)最高为11.7%(在六月份),而港口地区的每月指数则最高为2.4%(在六月份),有关指数均显示蚊患已受到控制。为对付传播疟疾的蚊子,本署制订长期防治计划,在约600条溪涧进行防治工作。年内,防治工作取得满意成果,本港并无疟疾传播。

自二零一三年起,本署推行日本脑炎病媒监察计划,在元朗区选定地点监测三带喙库蚊的分布情况。年内,该计划已扩展至七个不同地区,合共捕获1,600只三带喙库蚊,而所收集的样本全部没发现带有日本脑炎病毒。

二零一五年,本署进行了845,514次巡查,发现及清除55,353个蚊子滋生地方,并发出100封警告信及61张传票。对于任由蚊子在其处所滋生的人士,本署均采取法律行动,予以检控。

鉴于本港在二零一四年和二零一五年分别录得三宗和两宗本地登革热个案,本署已增调多支灭蚊队伍,在二零一五年冬季至二零一六年三月期间,继续进行灭蚊工作。此外,本署亦已加强宣传,提醒市民无论在任何季节,均须防治蚊患。

灭蚊运动

二零一五年的跨部门灭蚊运动分三期进行,加强灭蚊措施及推行教育和宣传工作,并继续致力清除蚊子滋生的地方。

回到页首

风险评估及鼠患监察

本署由二零零零年开始,一直进行鼠患参考指数调查,以掌握鼠患情况。鼠患参考指数是以统计鼠饵被老鼠咬囓的百分率而得出。本署根据不同地点在不同时间录得的鼠患参考指数,评估有关地点的鼠患情况,从而迅速采取相应行动,防止鼠只大量繁殖。二零一五年,本港的整体鼠患参考指数为3%,显示鼠患已受到控制。

本署又定期进行巡查和灭鼠工作,以防治鼠患。年内,本署共处理8,327宗鼠患个案,发出26封警告信,以及收集35,837只死老鼠(捕获12,942只和毒杀22,895只),并堵塞超过6,864个鼠洞。

此外,本署在各海旁区及口岸区进行鼠蚤调查,以评估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二零一五年,各海旁区及口岸区的整体鼠蚤指数分别为0.2及零。本署亦在熟食小贩市场∕熟食市场∕熟食中心进行鼠蚤调查,而整体的鼠蚤指数为0.18。(注:世卫指出,鼠蚤指数高于1的国家或地区如出现鼠疫杆菌,鼠疫传染给人类的风险会较高。)

灭鼠运动

除了例行的防治鼠患工作外,本署每年均举办跨部门的全港灭鼠运动,通过不同途径,包括专题讲座和展览,推动市民参与防治鼠患。

回到页首

机场的病媒监察工作

香港国际机场客货运量庞大,驰名国际。为确保机场没有登革热和鼠疫病媒,本署一向按照国际卫生规例的规定,在机场设立多个监测站。二零一五年,本署共进行735次蚊患调查,每月白纹伊蚊诱蚊产卵器指数持续低于2.0%,而鼠蚤调查录得的鼠蚤指数则为0.03。年内,本署共发出71封劝诫信。

回到页首

跨境合作

疾病传播不受地域限制,因此广东省、澳门及香港已建立紧密的联系,防控疾病及病媒。除三地高层管理人员及专家定期举行会议外,广东省及香港亦已推行专家交流计划,以增进相互了解,加强专业交流和切磋。此外,有关当局更会定期交换港口地区的病媒监察资讯。

回到页首

其他防治虫鼠工作

除蚊子和老鼠外,本署亦对其他害虫,例如苍蝇、蚤、螨、蟑螂、蚁、黄蜂和蜱,进行防治工作。年内,本署施用除害剂灭虫78,800次,并派员巡视垃圾收集站、后巷及卫生黑点,按需要喷洒杀虫剂和清除招惹苍蝇的物品。

回到页首

最近修订日期:2018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