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足類害蟲

其他害蟲

其他害蟲及其防治

臭蟲 (Bedbug)

  • 半翅目 (Hemiptera)
    • 臭蟲科 (Cimicidae)
  • 生長及繁殖在人居室、床榻
  • 蟲體呈寬扁的橢圓形、紅褐色,無翅,但有明顯的翅基。
  • 成蟲身長約 4 至 5 mm
  • 具有刺吸式口器
  • 胸部有腺體發出難聞的氣味
  • 成蟲一生可生產75至200個卵(最多達540個),
  • 雌蟲飽血後產卵,每次產卵數個
  • 嗜吸人血的臭蟲有2種,即臭蟲屬的溫帶臭蟲(Cimex lectularius)和熱帶臭蟲(Cimex hemipterus
  • 半翅目 (Hemiptera)

    熱帶臭蟲圖片
    Cimex hemipterus ( 熱帶臭蟲 )

生活史

  • 不完全變態
    • 分為卵、若蟲及成蟲階段
  • 卵白色,長圓形,大小為0.8 至 1.3 × 0.4 至 0.6mm,一端有略偏的小蓋,卵殼上有網狀紋,常粘附在成蟲活動和穩匿處,如床板、傢俱、牆壁、地板和天花板的縫隙裏, 在18 至 25℃條件下經1周即可孵出若蟲。
  • 若蟲與成蟲外形相似,只是體小而色白,體內生殖器官尚未成熟,缺翅基。若蟲的發育分為 5 個齡期。
  • 若蟲期約為 14 至 30 日
  • 若蟲和成蟲都嗜吸人血
  • 整個生活史約需6 至 8 周時間。如環境不適,亦可延至330天。在溫暖地區適宜條件下臭蟲每年可繁殖6至7 代,成蟲壽命可達9 至 18 個月。

生活習性

  • 群居習性
    • 在隱匿處常可見許多臭蟲聚集。
  • 吸血時通常停留在緊靠人體皮膚的衣被或傢俱上,成蟲每次飽血需10 至 15 分鐘;若蟲需6 至 9 分鐘。
  • 成蟲耐饑餓力很強,一般可耐饑6至7個月,甚至可長達1年,若蟲耐饑力不如成蟲。
  • 日間匿藏在黑暗、乾燥的地方
  • 在饑餓時臭蟲白天亦會吸血

與醫學的關係

  • 臭蟲夜間吸血騷擾,使人不能安眠。
  • 叮刺時將唾液注入人體,可使皮膚敏感性較高人的局部出現紅腫,痛癢難忍。
  • 被臭蟲叮刺後抓痕痛癢處或會導致細菌感染

檢查地方

  • 臭蟲喜棲息在人居室及床榻的各種縫隙中
    • 床板,床架、彈簧或床柱之間
    • 傢俱如椅子及梳化亦會間中發現
  • 從床單或枕頭可以發現其排泄物
  • 如嚴重為患時,可於門窗框或牆畫後察覺其成蟲或若蟲。
  • 難聞氣味

防治方法

  • 修補傢俱、牆壁、地面之隙縫
  • 盡量少用二手傢俱
  • 定期清潔處所及吸塵,
  • 定期徹底清洗被褥衣服,
  • 於患處如傢俱,牆壁或地面之隙縫噴灑具有殘留性的除害劑
  • 直接應用熱空氣/蒸氣或矽藻土(DE)於發現臭蟲的裂縫和縫隙中
  • 使用殺蟲劑和矽藻土(DE)時,需採取適當的個人防護

蠅 (Flies)

大部分的品種都有吸吮口器並進食流質食物,有些品種吸血,例如螫蠅(Stable fly)、馬蠅(Horse fly)

本地主要品種

品種 家蠅
(家蠅屬)
(Musca domestica)
金蠅
(大頭金蠅屬)
(Chrysomya megacephala)
麻蠅
(食肉麻蠅屬)
(Sarcophaga sp.)
幼蟲 居於有機垃圾堆,動物和禽畜糞肥 常在腐肉,糞便和廁所滋生 雌性直接在腐肉上 產幼蟲
成蟲 在滋生地點、室內、垃圾收集站等聚集 可能遠離繁殖地點而在食物來源處聚集,例如:垃圾收集站、燒烤地點 獨居、多在腐肉聚集

控制和預防措施

基本環境衞生

  • 清除滋生地點
  • 適當處理廢物的收集、存放和棄置
  • 適當處理人類,動物的排泄物和動物屍體

阻隔法(screening)

  • 門窗上裝上紗網(家蠅可用10 mesh,32swg的金屬網)、百頁膠布、自掩紗網門

小冊子


蠓 (Biting Midges)

蠓是屬於蠓科的飛蟲,全世界有125個屬,約6000種。在中國已知的有超過1000種。蟎蠓、蠛蠓、細蠓和最重要的庫蠓這四個屬是會吸食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血。

生物特性

蠓屬於完全變態昆蟲。於日間造成滋擾的吸血蠓品種(如台灣蠛蠓)會於濕潤的泥土上產卵,特別是那些含有大量腐爛植物的土壤。這些有機物為蠓幼蟲的主要食物。蠓的幼蟲為水棲或半水棲性 其他滋生地包括樹洞、半分解植物及植物殘株等。

蠓的成蟲長約一至四毫米,全身呈黑色。雌性成蟲會吸食哺乳動物的血。不同品種的蠓會在不同時間叮咬人畜,而牠們通常在日間或近日出及黃昏時最為活躍。雌蠓的口器短小,無法刺穿衣服叮人,所以多襲擊手、臂和腿等外露部分。

牠們的飛行範圍很短,通常在滋生地附近少於100米的範圍內活動。主要活躍於陰暗和草木茂密的地方。儘管飛行範圍很短,牠們仍可能借助風力散播到較遠地方。

本地情況

根據紀錄,本港共有三十三個嗜血的蠓的品種。台灣蠛蠓和明斑庫蠓是一些本港常見的品種。

對健康的影響

對大部分人來說,被蠓叮咬會迅速感到不適及引致發炎。發炎的情況可持續數天。搔抓會使發炎惡化,更可導致細菌感染。一般來說,蠓不算是傳播疾病給人類的重要病媒。

防治方法

要控制蠓的成蟲,可以在其活動地方以即殺性殺蟲劑在陰暗和草木茂密的地方進行空間噴洒。定期修剪生長茂密的植物,可盡量減少成蟲棲息的地方。

由於蠓的滋生地範圍廣泛,因此難以完全消滅其幼蟲。以下方法可減少蠓的滋生:

  1. 利用犂田或排水方法減低泥土表面的水分。
  2. 定期清除斜坡或花床上的垃圾、落葉和其他凋枯植物,以及清除沙隔∕排水明渠內的堵塞物(例如淤泥)。
  3. 定期修剪生長茂密的植物,令泥土表面更能暴露於陽光和空氣中。
  4. 在幼蟲滋生地施用殺蟲劑。

市民亦應採取個人保護措施,包括安裝紗網(網眼小於0.75毫米),穿着長袖衫褲及使用昆蟲驅避劑。


蟑螂 (Cockroach)

常見的本地品種

品種 美洲蜚蠊
(美洲大蠊)
(Periplaneta americana)
澳洲蜚蠊
(澳洲大蠊)
(Periplaneta australasiae)
德國小蜚蠊
(德國小蠊)
(Blattella germanica)
成蟲
  • 壽命: 450日
  • 在溫暖和潤濕的地方發現,例如廚房、溝渠、排污孔
  • 壽命: 4-6個月
  • 在較乾爽的地方發現,例如:廚櫃、貯物室
  • 壽命: 150日
  • 常見於廚房內

家居蟑螂防治指引


蚤 (Fleas)

生物學特性

  • 無翅的吸血小昆蟲
  • 身體兩側扁平便於在宿主的毛髮間走動
  • 後腳跳躍能力很好,可跳至25厘米高,橫跳35厘米

本地常見的品種

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 鼠疫(plague)和鼠性斑疹傷寒(murine typhus)的傳病媒介

貓蚤(貓櫛頭蚤)(Ctenocephalides felis)

  • 除叮咬牠們的宿主(貓和狗)外,還咬人類

控制和預防措施

  • 控制動物宿主(host)
  • 經常吸塵或清洗地板、地氈以清除卵、幼蟲和蛹
  • 將有殘留性(residual)的殺蟲劑噴灑害蟲出沒的地方

蜱 (TICK)

  • 宿主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和兩棲類動物
  • 大多數都吸食血液

本地常見的品種

血紅扇頭蜱(Rhipicephalus sanguineous) (黃狗蜱)

  • 主要寄生於狗和其它家畜,也侵襲人
  • 可傳播寇熱(Q fever)和南歐斑疹熱(boutonneuse fever)等病

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

  • 主要寄生於牛和其它家畜,有時也會襲擊人
  • 可傳播寇熱(Q fever)

控制措施

  • 清理行人路旁、公共場所的矮樹叢以減少蜱的繁殖機會
  • 在有蜱為患的屋內用殺蟲劑作有殘留性的噴灑

蟎(Mite)

主要種類有:

塵蟎 (Dermatophagoidinae)

  • 藏於塵埃中
  • 自由生活,一般不寄生
  • 主要食人體脫落的皮屑
  • 可引致慢性支氣管炎、皮炎等病

恙蟎(Trombiculidae)

控制措施

  • 把室內的相對濕度降底至60%
  • 清除雜草等植物
  • 在皮膚或衣服止噴或塗上昆蟲驅避劑
  • 身體避免直接接觸雜草

搖蚊(Chironomid)

  • 搖蚊成蟲在外表上有點像蚊子,但無刺吸式口器,因此不會咬人(圖片)
  • 成年搖蚊的壽命只有短短數天
  • 其飛行能力一般也較弱,主要只靠被動的途徑(如風、車輛等)散播
  • 搖蚊幼蟲大多是水棲的。由於其血液中含有血紅素,所以全身呈紅色。因此被稱為紅蟲。不過,也有些品種呈綠色或黃色。(圖片)
  • 受污染的水明顯有利搖蚊幼蟲的繁殖和生長,但牠們也可生長於較為清潔的水中。幼蟲大多吸食碎屑
  • 搖蚊科昆蟲在本港頗常見

控制措施

  • 搖蚊的成蟲在植物、遮蔽的沙隔和室內環境等棲息,這些成蟲可用噴霧殺蟲劑殺死
  • 不能用蚊油來令幼蟲窒息
  • 殺蟲劑和殺幼蟲劑如蘇雲金桿菌均是控制搖蚊幼蟲生長的較佳方法
  • 減少其滋生源頭及治理水質可視為基本的防治措施。應定期檢查排水渠,避免積水
  • 倘無法清除有搖蚊存在的水體,則可用食蚊魚作為生態上的防治媒體
  • 在日落時分避免使用非必要的光源可在某程度上把搖蚊成蟲的滋擾程度減低
  • 裝設防護網及小孔紗網等,均可阻擋搖蚊進入室內環境。

預防搖蚊幼蟲在泳池滋生的指引


防治蟲鼠事務咨詢組昆蟲標本一覽表

最近修訂日期:2023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