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屬於"囓齒動物",在本港的家居環境中常見的鼠類為:
老鼠的特性
- 晝伏夜出
- 擅攀爬,尤其是黑家鼠
- 跳躍能力高,擅長游泳
- 溝鼠和黑家鼠的活動範圍一般是30-50米,小家鼠則是5-10米
- 鼠是雜食性動物
- 老鼠每日平均進食15-30克食物及30克的水份
- 小家鼠的食量比溝鼠和黑家鼠為少,平均每日只需大概3克的食物及少量水份
- 每年可產5-8胎,每胎產仔數約為5-14隻
鼠傳疾病
鼠是一些致病病毒、立克次氏體、細菌等的貯存宿主,主要透過四種途徑侵入人體:
- 鼠體外寄生蟲,如蚤、蜱、蟎等;
- 鼠帶有病原體的排泄物污染水源或食物致病;
- 直接接觸鼠的排泄物;
- 鼠咬傷人體所致
常見的鼠傳疾病有
- 鼠疫 (plague)
- 由鼠疫耶爾森捍菌(Yersinia pestis)所引致
- 受感染的鼠蚤咬了下一個宿主(老鼠或人類)將疾病傳染
- 鼠斑疹傷寒 (Urban typhus)
- 是一種由鼠蚤傳播的立克次氏體病(Rickettsial disease)
- 磨損的皮膚或傷口接觸到受感染之蚤糞
- 亦可能由於吸入了蚤糞或鼠尿污染的水或食物
- 斑疹熱 (Spotted fever)
- 是一種由蜱傳播的立克次氏體病
- 幼蟲寄居於老鼠身上,成蟲則寄居在狗隻身上
- 是通過帶立克次氏體的蜱吸吮人血而侵入人體
- 叢林斑疹傷寒 (Scrub typhus)
- 另一種由蟎傳播的立克次氏體病
- 由居於矮樹叢的老鼠身上的蟎傳播
- 人類意外地受惑染如露營、行山等
- 預防遠足/露營時感染叢林斑疹傷寒的個人措施
- 穿著長褲及長袖衫
- 避免在叢林或草地上休息
- 使用昆蟲驅避劑在外露的皮膚上
- 不要將外衣放在叢林或草上
-
漢坦病毒感染 (Hantavirus Infection)
- 由漢坦(Hantaan)病毒所引致
- 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由受感染老鼠所呼出的微粒和排出的糞粒傳播
-
鼠咬熱 (Rat-bite fever)
- 由老鼠口腔內的細菌引起
- 經鼠咬籍傷口感染
鼠患調查:
目的:
- 找出老鼠的品種,大概數目,匿藏處,吸引牠們的食物和其活動範圍
- 協助計劃滅鼠行動及長遠的防鼠對策
鼠對公共衞生十分重要,牠們是散佈鼠傳疾病的主要媒介。本署在全港18區進行鼠蚤指數和鼠患參考指數調查,以監察鼠蚤和老鼠為患情況。
鼠蚤調查
在老鼠身上收集到的鼠蚤與所檢驗老鼠數目之比率為鼠蚤指數(鼠蚤數目/檢驗老鼠數目=鼠蚤指數)。
鼠蚤指數 = | 鼠蚤數目 |
檢驗老鼠數目 |
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報告,高於一的鼠蚤指數是顯示鼠疫傳給人的潛在風險有所增加。雖然本港自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已再沒有鼠疫的傳播,本署在發現鼠蚤指數高於一的地方都會採取滅鼠蚤和滅鼠行動。
鼠隻活動調查
自二零零零年起,食環署定期在指定監察地點設置誘餌,進行鼠患參考指數調查,以監察鼠患情況。各個監察地點的鼠患參考指數是指被老鼠咬囓的誘餌數目佔該監察地點收回之誘餌數目的百分比。指數會定期公布供市民參考,食環署亦會根據調查結果部署防治鼠患工作。請按此鍵閲覽2013年至2023年鼠患參考指數。
經檢視有關方法及市場提供的最新技術後,自二零二四年開始,食環署採用熱能探測攝錄機輔以人工智能技術,取代傳統以誘餌普查方法,測量鼠隻活動情況。相對倚靠老鼠咬囓誘餌的調查方法,新方法採用較主動的模式來記錄老鼠的活動,調查覆蓋範圍更廣,敏感度更高,亦較少受環境因素影響,可更準確反映鼠隻活動情況。
考慮到老鼠的生活習性,在新調查方法下,老鼠的活動情況會透過連續三天,從晚上七時到翌日早上七時,每兩分鐘拍攝一次的熱能影像反映。二零二四年的調查範圍涵蓋食環署提供防治蟲鼠服務的公眾地方。食環署因應鼠患投訴的分佈情況及恒常收集有關防鼠滅鼠的數據,制訂了容易出現鼠患風險的公眾地點的抽樣框。抽樣框先以各地點的地理位置分層,然後在每個地理分層內再按最新的鼠患統計數據及與老鼠相關的投訴數據分層。調查每半年更新一次,每次抽選共約2000 個鼠患風險地點安裝熱能探測攝錄機拍攝鼠患情況。
食環署會就每個分區計算該區的「無鼠百分比」,即拍得沒有鼠隻出沒的熱成像照片數目佔全數熱成像照片數目的比率,其計算方式如下:
無鼠百份比 = | 沒有鼠隻出現的熱成像影像總數目 | X 100% |
熱成像影像的拍攝總數目 |
熱能探測攝錄機機組
以熱能探測攝錄機偵測老鼠的活動情況
食環署會定期公布各區的「無鼠百份比」。食環署會聯同相關部門,按調查結果部署防治鼠患工作。
食環署採取綜合方式監察鼠患。除根據鼠患參考指數外,食環署前線員工會在日常巡查時進行現場鼠患評估,以得知鼠患程度。食環署亦會因應地區人士和當區居民的投訴及意見,實施針對性的防鼠及滅鼠工作。此外,屋邨、醫院、學校、建築工地及其他物業處所的管理人員也應監察其物業內的鼠患情況,並在發現鼠患時採取具體措施以遏止鼠患問題。
為免影響鼠隻活動率的準確度,食環署呼籲市民不要干擾熱能探測攝錄機機組。
鼠患的控制
-
- 使用毒餌或使用捕鼠器
- 只能治標,收效期短暫
-
胃毒劑:
- 用殺鼠劑摻入誘餌供老鼠進食
- 本署所採用的胃毒劑是慢性抗血凝劑,(維生素K可用作解毒劑)
- 通常需4-5日才產生毒效
-
捕鼠器:
- 鼠籠(cage trap)
- 鼠夾(snap trap/break back trap)
-
基本防治
改善衞生環境,杜絕老鼠的:
- 食物
- 匿藏處
- 活動路線
鼠患的預防
- 堵塞鼠類匿藏之處及限制其活動地方,以加強滅鼠之功效
- 防止鼠類再度為患
處理鼠隻屍體
如發現老鼠屍體可依以下程序處理:
- 利用工具(如鉗)把鼠屍放進堅韌的膠袋(如垃圾袋)內;
- 使用一般家居消毒藥水或稀釋漂白水噴灑鼠屍至完全濕透;
- 紮緊袋口及放進另一膠袋內,然後再密封外層膠袋;
- 載有鼠屍的膠袋應妥善放置於有蓋垃圾桶或附近的垃圾站內。
市民處理鼠屍時,要注意個人及環境衞生;包括配戴膠手套 (如有需要可戴上口罩),切勿徒手收拾。使用一般家居消毒藥水或稀釋漂白水徹底清洗和消毒鼠屍觸碰過的地方、衣物及用具。脫下手套前,應用水沖洗手套,然後以家居消毒藥水或稀釋漂白水清潔。脫下手套後,應以肥皂和水徹底清潔雙手。
圖片
圖 1 溝鼠, 身長約 (頭至尾) 34-46厘米, 身重約 150-600克
圖 2 家鼠, 身長約 (頭至尾) 35-46厘米, 身重約 80-300克
圖 3 小家鼠, 身長約 (頭至尾) 12-21厘米, 身重約 10-21克
圖 5 貓櫛首蚤, 身長約 2-4亳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