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蟲鼠簡訊

本期內容

社區及港口地區的誘蚊產卵器調查蚊子與"非刺人蠓"的分別

社區及港口地區的誘蚊產卵器調查

背景

登革熱是一種蚊傳疾病,常見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本港常見的白紋伊蚊為登革熱的病媒。為偵測白紋伊蚊的分布情況及評估防蚊工作的成效,食環署在選定的地點進行登革熱病媒監察計劃,所得的監察資料亦會用作制訂防治蚊患的策略和措施。

食環署在社區(各區共38個地點)及30個港口地區(分為7個組別,計為機場、鐵路貨物裝卸區、公眾貨物裝卸區、私營貨物裝卸區、貨櫃碼頭、陸路邊境口岸及出入境碼頭)進行誘蚊產卵器調查。

用作進行登革熱病媒調查的誘蚊產卵器
用作進行登革熱病媒調查的誘蚊產卵器

誘蚊產卵器指數按下列程式計算:

誘蚊產卵器指數 = 發現伊蚊滋生的誘蚊產卵器數目∕在指定地點收回的誘蚊產卵器總數 x 100%

誘蚊產卵器指數分為四級(指數<5%為一級、5%至<20%為二級、20%至<40%為三級、=40%為四級)。食環署會按不同等級採取相應的防治行動,並建議各屋邨、醫院、學校、建築地盤及其他場所或物業的管理層採取適當的防治蚊患措施。

社區的誘蚊產卵器調查

誘蚊產卵器指數以分區指數和每月平均指數兩個類別來計算。分區指數顯示某特定監察地區內白紋伊蚊分布的廣泛程度;每月平均指數則顯示某月份所有分區指數的平均數值,反映白紋伊蚊在本港的分布和活動情況。食環署每年都會檢討誘蚊產卵器擺放的位置及地點。在2006年,食環署分別改動在上環(分區名稱已改為中環、上環及西營盤)、堅尼地城(分區名稱已改為西環)、油麻地(分區名稱改為旺角)及尖沙咀的誘蚊產卵器位置及地點。

2003年,2004年與2005年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比較
2003年,2004年與2005年白紋伊蚊誘蚊產卵器指數比較

港口地區的誘蚊產卵器調查

有關調查以港口指數及每月港口指數反映蚊患情況。港口指數顯示某組別的港口地區內白紋伊蚊分布的廣泛程度;每月港口指數則顯示某月份內所有港口指數的平均數值,反映港口地區白紋伊蚊的整體滋生情況。自2004年以來,監察計劃已覆蓋現有的30個港口地區,其間並沒有更改港口地區的名單,但調查範圍或會因應個別港口的發展而有所調整。例如本署已把新近啟用的赤鱲角亞洲國際博覽館納入2006年的機場監察工作內。

監察計劃所覆蓋的港口地區位置圖
監察計劃所覆蓋的港口地區位置圖

跟進工作

食環署取得誘蚊產卵器指數後,便會透過名為空間數據樞紐的電腦資訊系統,立即知會各相關政府部門。空間數據樞紐提供發現伊蚊滋生的誘蚊產卵器地點和周邊環境的詳盡資料,方便各部門採取滅蚊行動。此外,有關指數每月也會經由食環署網頁(http://www.fehd.gov.hk)和新聞稿公布,提醒市民留意各區蚊子的滋生情況及呼籲他們參與滅蚊工作。

蚊子與"非刺人蠓"的分別

"非刺人蠓"的成蟲由於體積和形態與蚊子相若,因此經常被誤認作蚊子。"非刺人蠓"和蚊子雖然同屬雙翅目,兩者實際上是截然不同的生物。這一期就蚊子與"非刺人蠓"的生態和對公眾衞生的影響作出比較,以顯示兩者的異同。

表1:蚊子與"非刺人蠓"的比較

  蚊子 非刺人蠓
類別 成蚊相片

昆蟲綱
雙翅目
蚊科

成蚊相片

昆蟲綱
雙翅目
搖蚊科

生命周期
卵 成蟲 幼蟲 蛹
卵 成蟲 幼蟲 蛹
繁殖生境
棕色或黑色 透明
幼蟲 幼蟲大部分品種的身體呈半透明,帶棕色;在水面棲息 非刺人蠓幼蟲相片大部分品種的身體呈紅色,生活於水底或水中的植物或物件上
幼蟲和蛹吸取氧氣的方法 從大氣中吸取氧氣 吸取溶解在水中的氧氣
雌性成蟲 具刺吸式口器;大部分吸血 無刺吸式口器;不叮咬,也不攝食
成蟲壽命 雌蚊可生存1個月 通常少於1天
飛行能力 一般飛行能力強 飛行能力弱
對公眾衞生的影響 可傳播蚊傳疾病,例如瘧疾、登革熱、日本腦炎等;叮咬可導致不適 不是主要病媒,但可引發過敏性疾病
以蚊油控制幼蟲和蛹 有效 無效
以清除滋生地控制幼蟲和蛹 清除積水或流動緩慢的水 清除水中的腐壞植物及有機碎屑物/淤泥

本署網頁的其它部分 有更多關於防治蟲鼠的資料